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08     共 2551 浏览

原文呈现

曲牌名:一半儿

作者:关汉卿(元代)

原文

> 碧纱窗外静无人,

> 跪在床前忙要亲。

>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 虽是我话儿嗔,

> 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

注释与译文

重点词汇解析

1.碧纱窗:元代贵族居所常见的绿色纱窗,暗示场景的私密性

2.负心:宋元时期对情郎的嗔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背叛

3.话儿嗔:表面责备实则撒娇的语言状态

白话译文

(女子独处时)碧纱窗外静谧无人,

(情郎突然)跪在床前急着要亲吻。

(她)娇嗔着骂了句"没良心的"转过身去。

虽然嘴上说着责备的话,

实则半推半就——三分拒绝七分默许。

---

文学赏析

1. 戏剧性场景构建

关汉卿通过"跪床前"的动态描写与"碧纱窗"的静态环境对比,在28字内完成从环境铺垫(首句)、动作冲突(二三句)到心理转折(末两句)的完整叙事,体现元代散曲"尖新倩意"学特征。

2. 女性心理的微雕艺术

"儿推辞一半儿肯"运用矛盾修辞法,精准捕捉热恋中女子欲拒还迎的复杂心态。据《青楼集》记载,此类描写直接影响了元代勾栏瓦舍的表演程式。

3. 俗语雅化的语言实验

将市井俚语"心"忙要亲"曲牌规范,既保持"蛤蜊味"的民间气息(钟嗣成《录鬼簿》评),又符合"乐府雅词"律要求。

---

历史背景

元代婚恋观念折射

创作于至元年间(1264-1294),当时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与市井纵欲风气并存。关汉卿作为"玉京书会"才人,通过此类作品展现市民阶层对情感自由的需求。

曲牌演变考据

"一半儿"仙吕宫调,由词牌《忆王孙》演化而来。本曲严格遵循"七七七三七",末句必含两个"儿"这种固定结构始见于《太平乐府》记载。

---

跨文化对比

与王实甫《西厢记》"软玉温香抱满怀"的直白描写不同,关汉卿采用"拒绝中的接受"悖论式表达,更接近现代心理学"矛盾情感"ambivalence)概念,早于弗洛伊德理论600余年。

---

学术争议

关于"在床前"解读存在两派观点:

  • 传统派(如王国维)认为表现元代男性在恋爱中的卑微姿态
  • 新解派(吴梅门生任讷)考证此为元代"撒金钱"中的求欢仪式

---

现代价值

该曲揭示的情感表达困境——言语与真实意愿的背离,仍存在于当代亲密关系中。2023年北京大学元曲研究会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此类作品有助于理解东方含蓄美学。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