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4     共 2524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水仙子

作者:乔吉(元代散曲家)

原文

*眼中花怎得接连枝,眉上锁新教配钥匙,描笔儿勾销了伤春事。

闷葫芦铰断线儿,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

---

二、注释与译文

注释

1.连枝:连理枝,象征恩爱夫妻

2.眉上锁:紧蹙的眉头如锁

3.描笔儿:画笔,喻指记录情感的媒介

4.蝎虎儿:壁虎,古人认为其能"守宫"洁

5.蚕蛹儿:化用"蚕到死丝方尽"

白话译文

眼中并蒂花怎能再续连理?紧锁的愁眉需新配钥匙解忧,提笔勾销这伤春心事。

如闷葫芦断了线索,锦绣鸳鸯错配了雌雄。野蜂踪迹难寻,壁虎空守成灰,蚕蛹终断了相思丝。

---

三、艺术特色赏析

1. 意象群构建

全曲以"-锁-笔-葫芦-鸳鸯-蜂-蝎虎-蚕蛹"八组意象形成隐喻链:

  • 植物意象(花、蚕蛹)暗喻情感状态
  • 动物意象(蜂、蝎虎)象征求而不得
  • 器物意象(锁、笔)具象化心理活动

2. 修辞手法

  • 博喻:连续七组比喻铺陈"怨情"
  • 方言入曲:"铰断线儿"干害死"保留元代口语特征
  • 矛盾修辞:"鸳鸯别对"颠覆传统意象

3. 音乐性分析

该曲属"双调·水仙子"宫调,按《中原音韵》应押"思"韵,原文中"、匙、事、儿、雌、死、思"严格押韵,呈现"韵-疏韵-密韵"的节奏变化。

---

四、历史背景探源

1. 作者生平关联

乔吉(1280-1345)终身未仕,其散曲多写青楼恋情。此曲可能创作于其晚年旅居杭州时期,反映元代文人"抑下僚"普遍心境。

2. 社会文化语境

元代礼教松弛与科举中断的双重影响:

  • 青楼文化兴盛催生"怨情"
  • 文人借艳曲抒政治失意("野蜂难觅"喻伯乐不遇)

3. 曲体演变地位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

  • 保留俚俗语言(如"葫芦")
  • 融入文人诗化意象(蚕蛹典故)

---

五、跨文本比较

1. 与关汉卿比较

关氏《沉醉东风》直白热烈,乔作更重含蓄隐喻,体现元曲从市井向书斋的转变。

2. 与李清照词对比

同写闺怨,李词"比黄花瘦"尚存希望,乔曲"蚕蛹毕罢相思"则彻底绝望,反映宋元女性书写差异。

3. 后世影响

明代冯梦龙《山歌》继承其方言运用,清代纳兰性德《饮水词》发展其意象叠加手法。

---

六、现代解读视角

1.女性主义阅读:被"钥匙"别对雄雌"的被动处境

2.存在主义分析:"闷葫芦铰断线儿"沟通困境

3.生态批评:自然意象的异化使用反映人与环境关系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