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30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字表明本诗为书信体诗作,"扬州"点明地理坐标,"绰判官"为杜牧友人(时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标题直陈创作动机,体现唐代文人以诗代简的交际传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杜"其诗以七绝见长,风格俊爽峭健,政治诗与抒情写景诗俱佳。本诗作于开成二年(837年)杜牧离扬赴京任职之际。

---

二、原文呈现与格律分析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格律特征

  • 七言绝句,押平声萧韵(迢、凋、箫)
  • 平仄符合"起首句入韵"格式
  • 第三句转韵形成声韵跌宕

---

三、逐句注释与白话译文

1. 注释

  • 隐隐:隐约朦胧状
  • 迢迢:水流悠远貌
  • 二十四桥:扬州名胜,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总称
  • 玉人:喻韩绰(或指歌妓),唐代对才貌双全者的美称

2. 现代译文

远处青山轮廓隐约可见,江水蜿蜒流向远方,

江南的深秋草木仍未凋残。

想那二十四桥的月明之夜,

你正在何处指点美人演奏箫声?

---

四、艺术特色赏析

1. 空间建构

通过"青山-流水-桥梁"的层递式空间展开,形成由远及近的视觉纵深。"隐隐"迢迢"词运用强化空间绵延感。

2. 季节隐喻

"未凋"写江南物候特征,又暗含诗人对扬州繁华的留恋。与北方"草木摇落"对比,凸显地域特色。

3. 意象组合

"夜""人吹箫"经典审美意象,化用扬州典故(徐凝《忆扬州》"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赋予城市浪漫气质。

4. 情感表达

表面写友人风流雅趣,实则寄托自身离愁。末句设问手法,将仕途漂泊的怅惘转化为对扬州生活的追忆。

---

五、文化拓展

1. 唐代扬州城市史

作为漕运枢纽与盐铁转运中心,中晚唐扬州呈现"千灯照碧云"(王建诗)的盛况,文人雅集、音乐艺术高度繁荣。

2. 相关作品比较

  • 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扬州商业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互文

3. 后世影响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郑板桥"明桥上望吹箫"均受此诗启发,形成文学史上的"桥"意象链。

---

六、学术争鸣

1. "玉人"争议:一说专指韩绰(见《杜牧集系年校注》),一说泛指歌妓(参《唐诗鉴赏辞典》)

2. 创作时地考证:有学者认为作于洛阳(据杜牧行踪考)

3. 桥梁考证:近年考古发现印证唐代扬州确有二十四座主要桥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