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0     共 2545 浏览

---

一、原文呈现

曲牌名:塞鸿秋(北曲正宫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伯远,号小山,元代散曲大家

原文

```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

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

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

---

二、注释与白话译文

重点词汇解析

1.宾鸿:迁徙的鸿雁,喻指漂泊人生

2.南朝千古伤心事:借指南宋灭亡史实(张可久生于宋亡后)

3.霜毫:白色毛笔,暗喻创作困境

4.无才思:化用李商隐"刻意伤春复伤别"的创作焦虑

现代汉语译文

秋风中几只鸿雁飞过,勾起我对南宋覆灭的哀思。铺开信纸想倾诉心事,却握着笔久久写不出文字。往日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如今病弱中只勉强写下"相思"二字。

---

三、文学赏析

# 1.结构艺术

  • 起承转合:由景(宾鸿)入情(伤心事),再转入创作状态描写,最终落脚于"相思"的无力感
  • 对比手法:"往常得兴时""个病恹恹"强烈张力

# 2.情感内核

  • 双重寄托:表层写情书代笔的困境,深层暗含遗民对故国的追思
  • 时代隐喻:"停霜毫"象征元代文人集体性的表达困境

# 3.曲律特色

  • 平仄分布:严格遵循【塞鸿秋】曲牌"七句七韵"
  • 末句设计:"相思字"字作结,符合北曲"凤头豹尾"审美要求

---

四、历史背景探微

1.创作年代推定

  • 根据"南朝伤心事"表述,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
  • 此时距南宋灭亡已逾40年,汉族文人仍存集体记忆

2.元代散曲发展

  • 张可久作为"丽派",此作体现元曲由俗入雅的转型特征
  • "代人作"命题方式反映元代文人代笔谋生的普遍现象

---

五、跨文本比较

1.与马致远比较

  • 同写秋思(《天净沙·秋思》),张作更重知识分子内省

    2.与唐宋词关联

  • "停霜毫"可追溯至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六、学术争议点

1."代人作"真实性

  • 部分学者认为此为作者自况,借代笔抒己怀

    2.政治隐喻程度

  • 台湾学者罗锦堂强调其遗民文学属性
  • 大陆学者邓绍基则认为更多是文人普遍情感

---

七、文化影响

1.后世改编

- 明代《雍熙乐府》收录时改题《秋思》

2.现代诠释

- 2023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雁丘辞》引用此曲作为序章音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