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698-757),盛唐边塞诗人代表,以七绝见长,被誉为"诗家夫子"。
体裁: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别名《春宫怨》《殿前曲》。
原文: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1.露井桃:无井亭覆盖的井边桃树,典出《宋书·乐志》。
2.未央: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宫。
3.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府歌女卫子夫,后被汉武帝立为皇后。
4.新承宠:一作"承新"新近受宠。
昨夜的春风吹绽露井旁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悬。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获帝王恩宠,因帘外微寒被特赐锦袍御冷。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导致朝政荒废。诗人借汉武帝宠卫子夫旧事,暗讽当朝统治者沉溺声色。卫子夫原为歌女,得宠后取代陈皇后,最终结局凄惨,暗示荣宠无常。
1.背面敷粉
全诗通篇写新人受宠:"风开露井桃"恩宠如春风化雨,"月轮高"以空间错位暗示得宠者地位崇高。未提"怨"字,却通过赐袍细节(春暖时节反常赐衣)暴露帝王过度关怀。
2.双关隐喻
3.以汉喻唐
借汉代宫闱影射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揭示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本质。清代沈德潜评:"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
1.宫怨诗传统
与杜荀鹤《春宫怨》直抒胸臆不同,王昌龄以旁观视角含蓄批判,开创"怨之怨"的新范式。
2.社会意义
诗中"承宠""锦袍"对比,折射出封建后宫"以色事人"生存困境。卫子夫最终被废自杀的史实(《汉书》载),更强化了诗歌的警示意味。
3.语言特色
- 意象组合:"桃"(艳色)、""孤高)、"锦袍"殊荣)构成视觉隐喻。
- 时空压缩:由昨夜春风到当下赐袍,浓缩宫廷斗争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