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0     共 2560 浏览

曲名与原文

《天净沙·冬》

作者:朱庭玉(元代)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注释与译文

注释:

1. 枯藤:干枯的藤蔓,象征生命力的衰竭

2.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强化萧瑟氛围

3. 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暗示历史沧桑

4. 断肠人:形容极度忧伤的羁旅客

白话译文:

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黄昏的乌鸦在枝头哀鸣。小桥下溪水潺潺,岸边散落着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凛冽,一匹瘦马踽踽独行。夕阳缓缓沉落,那位肝肠寸断的游子,仍漂泊在遥远的天边。

---

艺术赏析

1. 意象群的叠加艺术

全曲连续铺排12个典型意象,通过""老"昏"瘦"等修饰词构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画面,达到"锦"效果。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评其"中带情,最为绝唱"2. 空间结构的对比

前两句形成封闭性田园空间(小桥人家)与开放性荒原空间(古道天涯)的强烈对比,反映元代文人仕途无望后的精神困境。

3. 音乐性特征

全曲严守《越调·天净沙》曲牌格律,平仄交替中形成"仄仄平平"的节奏模式,"鸦"""下"涯"押险韵,体现元代北曲的声韵特点。

---

历史背景

1. 创作年代考据

据《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正值元代科举停废时期,文人阶层普遍存在"抑下僚"生存状态。

2. 作者生平关联

朱庭玉作为江南文人,北上求仕未果的经历与曲中"断肠人"形象高度吻合。其现存小令4首、套数22套,多表现羁旅愁思。

3. 文学史地位

此曲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构成"秋对读"现象,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将朱庭玉列为"林英杰"第十五位。

---

跨文化解读

1. 与绘画艺术的互文

曲中场景可视作元代文人画"林平远"图式的文学呈现,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的冰雪意象存在美学共鸣。

2. 西方接受史

20世纪法国汉学界将其译为《Ciel pur de sable · Hiver》,认为其意象组合方式近似象征主义诗歌的"客观对应物"理论。

3. 现代演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曾以水墨动画形式呈现此曲,展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凝练美学。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