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元曲 > 《醉太平·渔夫》-- 乔吉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元曲 > 《醉太平·渔夫》-- 乔吉
	```
醉太平·渔夫
乔吉
纶竿钓槎,茅茨草榻。
渔翁醉也,任横斜。
棹歌声杂,鸥鹭沙。
红尘不到闲处家,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
```
1.纶竿钓槎
纶竿:钓竿的古称;钓槎:渔筏。开篇即点明渔夫的劳动工具,构建水上生活场景。
2.黄芦岸白蘋渡口
采用色彩对仗手法,"黄芦""蘋"形成冷暖色调对比,暗合四季轮回的隐逸时序。
3.忘机友
典出《列子·黄帝》"鹭忘机"纯真无邪的动物伙伴,折射道家"圣弃智"思想。
手持竹竿撑渔筏,茅屋草床简朴家。
渔翁酒醉随舟斜,桨声混杂鸥鸣沙。
远离尘嚣水云居,黄芦岸边白蘋渡,
绿杨堤旁红蓼滩。
虽无生死刎颈交,却有忘机鸥鹭伴。
秋江白鹭翩翩舞,笑傲王侯万户家。
通过"口-堤岸-滩头"三维空间布局,形成放射状渔隐图景。地理意象的层递呈现,暗合元代文人"由仕转隐"的心路历程。
全篇运用"/白/绿/红"四色体系,构建泼墨山水般的视觉层次。其中"红蓼"的艳色点缀,打破隐逸题材惯有的素淡基调,体现乔吉"雅俗共济"创作特色。
"/沙/头/侯"押韵字均选用开口呼韵母,模拟渔歌的旷达声韵。第三句"也"作衬,形成曲牌特有的节奏断裂,暗喻醉态意识流。
1.创作背景
元至顺年间(1330-1333),乔吉屡试不第后漫游江南。此曲作于太湖流域,反映元代科举废止后文人"隐两难"的普遍心态。
2.渔父文学传统
上承屈原《渔父》、张志和《渔歌子》,下启清人郑燮《道情》。乔吉创新在于将渔隐主题与散曲俗乐结合,形成"以俗为雅"的美学范式。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印证元代散曲"放派""丽派"分野。
1.生态智慧
"鹭忘机"的相处哲学,为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古典参照系。
2.精神救赎
渔夫形象的逍遥本质,构成对现代功利主义的诗意反拨。
 
	   9月20日
 9月20日   3334 浏览
 3334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1597 浏览
 1597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3307 浏览
 330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461 浏览
 2461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53 浏览
 2353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19 浏览
 2319 浏览 
	   9月11日
 9月11日   1283 浏览
 1283 浏览 
	   9月7日
 9月7日   3730 浏览
 373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