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时年十九岁的王维取材陶渊明《桃花源记》,以乐府诗形式重构这一经典题材。少年王维身处长安繁华之地,却通过诗歌构建出超越现实的理想之境,展现其早期"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
全诗共32句,按情节发展分为四段:
```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中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完整呈现渔人偶遇、桃源探秘、村民互动、怅然寻踪的叙事闭环。
末句"桃花水"指春汛,也隐喻理想世界的转瞬即逝。
渔舟沿溪追寻山色春光,两岸桃花染红古老渡口。因沉醉花海不觉行程遥远,直到溪水尽头忽现人烟。穿过幽深山口豁然开朗,远望云树相接,近观千家花竹掩映。村民仍着秦代服饰,共居武陵源开垦世外田园...(此处保留部分诗意留白)。
1.空间叙事
通过"远看-近入"山口-平陆"的视角转换,构建出立体山水画卷,每联诗句都是独立画面又有机衔接。
2.色彩美学
"树"青溪"树"花竹"冷暖色调碰撞,配合"明"日出"的光影变化,展现盛唐绘画般的色彩张力。
3.音画交响
"鸡犬喧"打破静谧,"扫花开"晨扫声,将听觉意象融入视觉构图,实现通感艺术。
4.思想升华
结尾"辨仙源"的怅惘,将陶渊明的隐逸向往升华为对永恒精神家园的哲学追寻。
1.艺术领域
明代王阳明曾以行书书写全诗,其笔势流动暗合诗中山水韵律。
2.当代价值
诗中"避世而不厌世"的态度,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减压的古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