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1     共 2521 浏览

一、原文呈现

篇名:兔爰(《诗经·王风》第八篇)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歌谣)

原文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

我生之初,尚无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

我生之初,尚无庸;

我生之后,逢此百凶。

尚寐无聪!

---

二、词句注释

1.爰爰:舒缓自得貌

2.:通""

3.罗/罦(fú)/罿(tóng):三种捕鸟网具

4.百罹/百忧/百凶:极言灾祸之多

5.尚寐:但愿长睡

6.无吪(é)/无觉/无聪:不言、不醒、不闻

---

三、白话译文

(第一节)

狡兔悠闲自在跑,野鸡却陷罗网中。

我幼年时世太平,而今遭遇万种痛。

但愿长睡不言动!

(第二节)

狡兔逍遥踱步走,野鸡误入捕鸟罦。

我少年时无战乱,如今百忧压心头。

但愿长眠不觉忧!

(第三节)

狡兔从容田间跃,野鸡被困大罿网。

我初生时无劳役,现逢凶险万千桩。

但愿沉睡耳不闻!

---

四、文学赏析

# 1. 对比艺术

  • 动物意象:狡兔(统治者)的自由与雉(百姓)的困厄形成强烈反差
  • 时间轴线:"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构成今昔对比

# 2. 复沓结构

三章叠唱中仅变换:

  • 网具名称(罗→罦→罿)
  • 灾祸表述(罹→忧→凶)
  • 逃避方式(无吪→无觉→无聪)

# 3. 情感递进

从"不言"到"不醒""闻"体现绝望情绪的层层深化

---

五、历史背景考证

# 1. 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考为周桓王时期(前719-前697年),反映:

  • 周郑交恶战争
  • 诸侯兼并加剧
  • 劳役赋税沉重

# 2. 社会矛盾

诗中折射三大问题:

① 统治阶级与被压迫者的对立

② 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

③ "无为→百凶"剧变

---

六、学术争议点

1.主旨分歧

  • 传统说:刺时伤乱(郑玄)
  • 新解:逃亡奴隶的悲歌(现代学者闻一多)

2."尚寐"释义

  • 消极避世说
  • 以死抗争说

3.作者身份推测

  • 没落贵族(从"""罹"的落差)
  • 戍边士卒(结合"庸"指兵役)

---

七、文化影响

1.成语溯源:"兔死雉悲"原始意象

2.后世化用

- 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的延续

- 马致远《秋思》"争名利何年是彻"呼应

3.现代价值

对阶级压迫的文学控诉具有永恒警示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假乐》--无名氏 | ·下一条:《兔罝》--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