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

篇名:桃夭

作者:无名氏(《诗经·国风·周南》第十一篇)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二、词语注释

1.夭夭:树枝柔嫩摇曳貌,《毛传》释为"少壮"

2.灼灼:花朵鲜明如火,《说文》注"也"

3.:古同""前通用

4.之子:这位姑娘("之"为指示代词)

5.于归:古代女子出嫁专用语,"于"为助词

6.蕡(fén):果实硕大饱满状,《尔雅》释"实之盛"

7.蓁蓁(zhēn):树叶茂密,《毛传》解"盛貌"### 三、现代译文

首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明艳花开满枝头。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庭和顺乐悠悠。

次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果实累累坠枝头。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业兴旺不用愁。

末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绿叶成荫密又稠。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族和睦永长久。

---

四、文学赏析

# (1)比兴手法

  • 以桃树生长周期(花开→结果→叶茂)隐喻女子的人生阶段
  • "灼灼其华"中国文学以花喻美人的传统,后世"人面桃花"源此

# (2)结构艺术

  • 典型重章叠句:三章仅更换6个核心字(华/实/叶;室家/家室/家人)
  • 递进式意象:视觉冲击(花)→实用价值(果)→生命延续(叶)

# (3)文化内涵

  • 反映周代婚嫁观:"宜其室家"强调女子对家族和谐的作用
  • 植物图腾崇拜:桃在古代被视为辟邪延寿的祥瑞之木

---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考证属西周初期(约前11世纪),为周南地区民间婚庆歌谣

2.社会语境

  • 周代"姓不婚"制度下,外姓联姻对家族发展至关重要
  • 《礼记·昏义》载婚礼"礼"程序,本诗应是"迎"环节的颂歌

3.地理特征

周南(今河南西南至湖北北部)盛产桃树,《山海经》载"父之杖,化为邓林

六、跨文本解读

1.儒家阐释

《诗集传》朱熹认为"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2.民俗学视角

与《仪礼·士昏礼》记载的"撒帐"呼应,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为原始生殖崇拜遗风

3.比较文学

与《楚辞·橘颂》同为托物言志,但《桃夭》更侧重群体伦理价值

---

七、后世影响

1.语言贡献

"之夭夭"成语的语源(谐音讹变)

2.艺术再创作

  •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面桃花相映红"
  • 明代《牡丹亭》杜丽娘唱词"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化用意象

3.当代应用

2023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戏剧再现周代婚礼场景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株林》--无名氏 | ·下一条:《桑中》--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