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桃夭
作者:无名氏(《诗经·国风·周南》第十一篇)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1.夭夭:树枝柔嫩摇曳貌,《毛传》释为"少壮"
2.灼灼:花朵鲜明如火,《说文》注"也"
3.华:古同""前通用
4.之子:这位姑娘("之"为指示代词)
5.于归:古代女子出嫁专用语,"于"为助词
6.蕡(fén):果实硕大饱满状,《尔雅》释"实之盛"
7.蓁蓁(zhēn):树叶茂密,《毛传》解"盛貌"### 三、现代译文
首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明艳花开满枝头。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庭和顺乐悠悠。
次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果实累累坠枝头。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业兴旺不用愁。
末章:
桃树枝条嫩又柔,绿叶成荫密又稠。
这位姑娘要出嫁,家族和睦永长久。
---
---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考证属西周初期(约前11世纪),为周南地区民间婚庆歌谣
2.社会语境:
3.地理特征:
周南(今河南西南至湖北北部)盛产桃树,《山海经》载"父之杖,化为邓林
1.儒家阐释:
《诗集传》朱熹认为"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2.民俗学视角:
与《仪礼·士昏礼》记载的"撒帐"呼应,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为原始生殖崇拜遗风
3.比较文学:
与《楚辞·橘颂》同为托物言志,但《桃夭》更侧重群体伦理价值
---
1.语言贡献:
"之夭夭"成语的语源(谐音讹变)
2.艺术再创作:
3.当代应用:
2023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戏剧再现周代婚礼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