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约715-779年),字懿孙,湖北襄州人,唐代天宝年间进士。诗风清丽,现存诗作四十余首,以此诗最为脍炙人口。
创作背景:作于安史之乱后(约756-759年间),诗人漂泊江南途经苏州时所作。战乱导致的仕途阻滞与羁旅愁思构成核心情感基调。
---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苏州城西古桥,本名"封桥"张继诗作更名
2.乌啼:一说指乌鸦啼叫,一说为"啼山"
3.愁眠:双关语,既指诗人难眠,亦暗指对面"愁眠山"
4.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因唐代诗僧寒山曾居得名
---
残月西沉时乌鸦声声啼叫,秋霜弥漫夜空;
江畔枫树与渔船灯火相对,愁绪使我辗转难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
子夜钟声悠悠飘至停泊的客船。
---
---
1.景观塑造:寒山寺因此诗成为文化地标,现存明清钟楼仍延续"半钟"传统
2.跨国传播:日本小学教材长期收录该诗,衍生出"山寺除夕敲钟"民俗
3.后世仿作:元代孙华孙、清代赵翼等均有同名诗作,形成文学母题
---
1.愁绪书写的范式意义:开创"以景锁愁"模式,比李煜"剪不断理还乱"含蓄
2.声音美学的经典案例:钟声作为"诗的休止符"实现情感收束与升华
3.江南诗学的奠基之作:与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构建苏州诗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