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27 浏览

---

一、诗文标题解析

《留别王侍御维》作为典型的唐代赠别诗题,包含三个关键信息:

1. "留别"创作场景为离别时留赠友人

2. "王侍御维"特定对象——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

3. 标题格式遵循"行为+对象"的唐诗命名传统,与《送元二使安西》等构成互文

---

二、作者生平背景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诗创作于开元十七年(729)诗人长安求仕失败返乡之际,时年40岁。需注意:

  • 此时王维(701-761)刚任监察御史
  • 二人交往始于孟浩然初到长安时
  • 诗中隐含"才明主弃"的仕途失意

---

三、原文及分行注释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 寂寂:双关语,既指门庭冷落,又喻内心孤寂
  • 竟何待:反问句式强化绝望感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 芳草:象征隐逸生活(化用《楚辞》意象)
  • 故人违:与《过故人庄》形成情感呼应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当路:掌权者(暗指张九龄未予举荐)
  • 相假:借助力量,典出《左传》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寂寞:与首句形成环形结构
  • 掩扉:动作描写强化归隐决心

---

四、现代汉语译文

(逐联对应翻译,保留原诗韵律)

日复一日等待终成空,

独自归来门庭冷落中。

本想追寻隐逸芳草去,

却难割舍与君离别痛。

当权者谁肯施以援手?

世间知音本就稀如星。

注定该坚守寂寞本色,

回乡紧闭我的柴木门。

---

五、文学技法赏析

1.结构艺术

  • 首联设问→颔联转折→颈联议论→尾联决断
  • 情感脉络:失望→矛盾→愤懑→释然

2.意象系统

意象深层含义文学传统溯源
芳草隐逸之志《离骚》香草美人
故园扉精神归宿陶潜"虽设而常关"

3.声律特征

  • 押平声微韵(归、违、稀、扉)
  • 颔联"去/违"去声顿挫

---

六、历史语境扩展

1.仕隐矛盾的时代性

开元中期科举竞争加剧,本诗反映:

  • 寒门士子晋升困境
  • 隐逸文化对仕途挫折的缓冲作用

2.王孟诗风比较

维度孟浩然本诗王维同期作品
情感强度直露激愤含蓄超脱
空间处理现实场景主导虚实相生

3.后世接受史

  • 宋代《唐诗纪事》评:"真率悲壮"
  • 明代《唐诗归》称:"律压卷之作"

---

七、跨文化参照

1. 与西方挽歌体(如弥尔顿《利西达斯》)比较:

  • 同:面对挫折的精神超越
  • 异:中国诗侧重人际伦理,西方诗倾向宗教慰藉

2.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指出:"唐代赠别诗的情感密度,在此达到巅峰"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