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5     共 2534 浏览

一、诗歌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内涵:"闺怨"古典诗歌传统题材,特指女性因独守空闺产生的哀怨情绪。王昌龄以此为题,既遵循了乐府旧题传统(如梁代何逊《闺怨》二首),又通过盛唐语境赋予新意。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以七绝著称。其诗作题材涵盖边塞、宫怨、送别,风格"缜密而思清"(《唐才子传》评语)。《闺怨》是其闺怨题材中唯一存世七绝,与《长信秋词》并称宫怨双璧。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 凝妆:精心打扮,暗示少妇家境优渥。
  • 翠楼:贵族女子居所,与"凝妆"共同构成富贵生活图景。
  • 杨柳色:古典诗歌中象征离别(古有折柳赠别习俗),此处触发情感转折。
  • 觅封侯:指从军建功,反映盛唐"名只向马上取"的社会风尚。

---

三、译文与结构分析

白话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原本不识愁滋味,春日里盛装登楼赏景。

蓦然望见路旁杨柳青青,悔恨当初怂恿丈夫奔赴疆场求取功名。

情感结构

1."不知愁"铺垫:以反题手法制造悬念,少妇的天真源于青春稚气与物质保障。

2."忽见"的顿悟:杨柳意象作为催化剂,瞬间唤醒其身份认知(从少女到思妇)。

3.""升华:批判功名文化对家庭情感的异化,完成"无忧—惊觉—悔恨"剧变。

---

四、艺术特色赏析

1.刹那捕捉法

全诗浓缩于登楼瞬间,通过"忽见"情绪陡转,展现王昌龄"绝圣手"对时空剪裁的精妙。

2.乐景写哀

以明媚春景(凝妆、翠楼、杨柳)反衬孤寂,形成"以丽笔写怨情"的审美张力。

3.意象符号学

  •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也是文化符码,串联起离别记忆与时光流逝的双重隐喻。
  • 封侯:折射盛唐男性价值取向,与闺阁情感需求构成根本性冲突。

---

五、扩展说明

社会文化透视

唐代"觅封侯"下,女性成为军功制度的隐性牺牲者。此诗通过个体心理波动,揭示集体无意识中的家庭危机。

文学史意义

  • 突破传统闺怨诗"以泪洗面"的套路,首创"悟式"范式。
  • 与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形成互文,构成盛唐价值观的一体两面。

对比阅读

- 王昌龄《长信秋词》:"颜不及寒鸦色"以对比强化宫怨。

-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同样表现商人妇的悔恨。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