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内涵:"闺怨"古典诗歌传统题材,特指女性因独守空闺产生的哀怨情绪。王昌龄以此为题,既遵循了乐府旧题传统(如梁代何逊《闺怨》二首),又通过盛唐语境赋予新意。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以七绝著称。其诗作题材涵盖边塞、宫怨、送别,风格"缜密而思清"(《唐才子传》评语)。《闺怨》是其闺怨题材中唯一存世七绝,与《长信秋词》并称宫怨双璧。
---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
白话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原本不识愁滋味,春日里盛装登楼赏景。
蓦然望见路旁杨柳青青,悔恨当初怂恿丈夫奔赴疆场求取功名。
情感结构:
1."不知愁"铺垫:以反题手法制造悬念,少妇的天真源于青春稚气与物质保障。
2."忽见"的顿悟:杨柳意象作为催化剂,瞬间唤醒其身份认知(从少女到思妇)。
3.""升华:批判功名文化对家庭情感的异化,完成"无忧—惊觉—悔恨"剧变。
---
1.刹那捕捉法
全诗浓缩于登楼瞬间,通过"忽见"情绪陡转,展现王昌龄"绝圣手"对时空剪裁的精妙。
2.乐景写哀
以明媚春景(凝妆、翠楼、杨柳)反衬孤寂,形成"以丽笔写怨情"的审美张力。
3.意象符号学
---
社会文化透视:
唐代"觅封侯"下,女性成为军功制度的隐性牺牲者。此诗通过个体心理波动,揭示集体无意识中的家庭危机。
文学史意义:
对比阅读:
- 王昌龄《长信秋词》:"颜不及寒鸦色"以对比强化宫怨。
-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同样表现商人妇的悔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