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25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荆门送别"中"荆门"指湖北宜都西北的荆门山,自古为楚蜀咽喉要道。"送别"存在争议,清代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友人之意,实为诗人告别故乡的自我抒怀。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25岁前居于蜀地。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6),是其首次离蜀漫游时所作,承载着青年李白"剑去国,辞亲远游"壮志豪情。

---

二、原文与注释

原诗全文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关键注释

1.荆门: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虎牙山对峙。

2.楚国:指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故地。

3.飞天镜:江中月影如天上明镜坠落。

4.海楼:云霞幻化的海市蜃楼奇景。

5.故乡水:指长江上游的蜀地来水。

---

三、白话译文

诗人乘舟穿越荆门险隘,开启楚地壮游。蜀中群山随船行渐逝,眼前展开无垠平野,长江奔涌向荒野天际。夜幕降临时,江月如天镜飞落;云霞升腾处,幻化出缥缈蜃楼。最是故乡江水情深,万里相送游子行舟。

---

四、艺术特色赏析

1. 空间叙事的流动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电影镜头般的移动视角,展现蜀地至楚地的地貌突变。山岭的"尽"江水的"入"形成动态对照,暗喻诗人突破地理束缚的心境。

2. 奇幻的比喻修辞

"下飞天镜"将静态江月喻为坠天明镜,"云生结海楼"以蜃楼奇观凸显平原视野之开阔,二者共同构成超现实的浪漫意象。

3. 双重情感张力

尾联"怜故乡水"采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江水恋恋送行,实则抒发诗人对蜀地的眷恋。青春豪情与乡愁离思在此形成微妙平衡。

---

五、诗歌比较与延伸

与杜甫诗风对比

李白"山随平野尽"展现行舟动态,杜甫"垂平野阔"停舟静观,二者同写平野江河而视角迥异。

教学价值拓展

该诗可作为古典诗歌"步换景"写作范本,建议结合三峡地理变迁图进行跨学科教学,并对比阅读《峨眉山月歌》等李白早期作品。

---

六、历史评价与当代解读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诗中无送别意而题有'送别',言外自有神行"学者王和尚则认为此诗"开口即是千古名句"彰显李白天才式的空间想象力。在当代文旅融合背景下,荆门山已成为追寻诗仙足迹的重要文化地标。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渡汉江》-- 李频 | ·下一条:《渭城曲》-- 王维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