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5     共 2525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双调·沉醉东风

作者:乔吉(1280-1345)

原文

```

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

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

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

```

二、词句注释

1."万树枯林冻折"

  • 冻折:树木因严寒而断裂
  • 化用岑参《白雪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反向意象

2."千山高鸟飞绝"

  • 典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 "高鸟"指鸿雁等迁徙禽类

3."兔径迷,人踪灭"

  • 兔径:野兔出没的小径
  • 暗含《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的隐逸意象

4."梨云小舟一叶"

  • 梨云:代指雪花,典出唐代诗人王建梦梨花事
  • "一叶"孤舟的渺小感

三、白话译文

严冬中万木冻裂倾倒,群山峰顶飞鸟绝迹。

野径迷失方向,行人踪迹全无,唯见载满落雪的一叶扁舟。

那身披蓑衣的渔翁有着异于常人的耐寒心性,独自在暮色苍茫的江面垂钓。

四、艺术特色赏析

1.意象重构艺术

全曲23字重构柳宗元《江雪》意境,将五绝扩展为散曲:

  • 新增"折"兔径"等动态细节
  • 改"舟"为"载梨云"的视听通感描写

2.声韵设计

  • 押《中原音韵》车遮韵(折、绝、灭、叶、别、雪)
  • "载梨云"三平声字形成音韵流泻感

3.空间构图

垂直构图:

  • 高空(飞鸟)→ 山体(枯林)→ 地面(兔径)→ 水面(孤舟)

    色彩对比:

  • 枯林赭石色 vs 梨云纯白色

五、历史背景考据

1.创作时间推定

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时乔吉寓居杭州,见证漕运衰落后的钱塘江渔猎景象。

2.扇面题写传统

"扇头"在折扇上题写诗文,元代文人常将前人诗句隐括为散曲题扇,本曲可能是应制之作。

3.隐括手法源流

这种改写古诗的创作方式源于北宋周邦彦,乔吉共留下17首隐括体散曲,此作为其中最精炼者。

六、比较文学研究

与柳宗元原作对比:

维度《江雪》乔吉散曲
视角全景俯瞰镜头推移(远→近)
温度感知纯视觉寒冷触觉(冻折)、听觉(雪落)
渔翁形象符号化隐士具象化劳动者
哲学意味道家无为元代文人务实精神

七、文化影响

1. 明代画家戴进据此创作《寒江钓雪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日本江户时代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古池や"的冷寂美学受其影响

3. 当代作曲家郭文景曾改编为交响诗《雪意》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