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3     共 2524 浏览

词作原文

```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

---

注释详解

1.词牌溯源

唐多令又名《糖多令》《南楼令》,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吴文英此作为正体格律典范。

2.字词训诂

  • "秋":拆字法,""由"秋"加"心"构成,暗合《说文解字》",忧也。从心秋声" - "飕飕":拟声词,此处形容风吹芭蕉的萧瑟声
  • "事":既指岁月流逝,又暗含家国兴衰(创作于南宋末年)
  • "带":借代修辞,指代离去的恋人

---

白话译文

(上阕)

怎样才算是愁?是离别人心上笼罩的秋。即便没有冷雨,芭蕉叶仍在风中飕飕作响。人人都说今夜凉爽宜人,我却因见明月而怯于登楼。

(下阕)

往事如梦境消散,繁花落尽随烟水流逝。燕子已南归,游子仍滞留他乡。那垂柳不曾系住她的裙带,倒总是牢牢拴住远行的客船。

---

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 时空嵌套:上阕写当下秋景(横向空间),下阕忆往昔情事(纵向时间),形成立体抒情结构
  • 意象组接:"芭蕉-明月-垂柳"构成视觉链,"飕飕-烟水-燕归"听觉与动态补充

# 2. 修辞特色

  • 字谜修辞:开篇"心上秋"设问,开创宋词拆字抒情先河
  • 对比张力:"燕归""留"、"带"与"行舟"二元对立,强化羁旅之悲

# 3. 情感脉络

全词呈现"问起愁→景物证愁→往事添愁→现状锁愁"的情感递进,最终在"行舟"意象中完成愁绪的物化定格。

---

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约作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时值蒙古灭金后南侵前夕,词中"事梦中休"暗喻国运衰微。

2.词派特征

作为"丽派",体现吴文英"宝楼台"式的语言风格:

- 用典密度:化用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 色彩运用:"秋-明月-烟水"构成冷色调意境群

---

跨文本比较

1.同题材对比

  • 与柳永《雨霖铃》相比:吴词更重心理时空跳跃,柳词侧重场景线性叙述
  • 与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吴词愁绪更具结构性和哲理性

2.后世影响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评:"窗(吴文英)词如唐人诗,字字有来历"此词拆字法直接影响现代歌词创作手法。

---

版本考据

现存三个主要版本系统:

1. 《梦窗甲稿》刻本(最早)

2. 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流传最广)

3. 朱祖谋《彊村丛书》校注本(学术权威)

关键异文:"怕登楼"作"懒登楼"漫长是"为"谩长是"体现不同编者的情感理解。

---

现代解读

1.心理学视角

"人心上秋"符合现代情绪认知理论中"具身化"特征,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生理体验。

2.影视化建议

可采用蒙太奇手法呈现:开篇特写芭蕉叶颤动→月光下的空楼→快速剪辑往事片段→定格在摇晃的孤舟。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