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25 浏览

---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边塞征戍之事。高适在题后添加"序"通过序言明确创作动机:"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早年潦倒,后任节度使、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风雄浑悲壮,与岑参并称"高岑

二、原文与分段注释

原文全文

(以下分行标注序号以便解析)

1.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2.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3.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5.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6.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8.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9.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0.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1.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12.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3.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4.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重点注释

  • 第1行"汉家"借汉指唐,避免直斥当朝
  • 第6行"帐下歌舞":尖锐批判将领腐败
  • 第14行"李将军"隐喻李广,反衬当时将帅无能
  • "玉箸"第9行):喻思妇眼泪
  • "斗"(第12行):古代军中巡更器具

---

三、现代译文

(逐联对应翻译)

东北边境烽烟骤起,将士奉命讨伐凶敌。

男儿崇尚战场纵横,天子特赐荣耀加身。

鸣锣击鼓奔赴榆关,军旗绵延碣石山间。

校尉急报穿越沙漠,单于战火映红狼山。

...(中略)...

可叹沙场征战残酷,至今人人怀念李广!

---

四、文学赏析

1. 结构艺术

全诗28句,四句一转韵,形成"出征-激战-反思-咏叹"的叙事闭环。第6、14句为诗眼,前揭矛盾,后点主题。

2. 对比手法

  • 空间对比:"下歌舞""前半死生"
  • 时间对比:"别离后"思念与"沙场苦"的现实
  • 人物对比:士卒忠勇与将领昏聩

3. 历史价值

真实反映开元后期戍边体系弊端,比《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更为深刻。清人赵翼评:"高适此篇,当为唐代边塞诗压卷。

五、扩展说明

1. 与同类作品比较

  • 较岑参《走马川行》更重社会批判
  • 较王昌龄《从军行》更具叙事完整性

2. 后世影响

杜甫《兵车行》、李颀《古从军行》皆受其写法启发。明代何景明称其"追汉魏,骨气端翔"。

3. 当代解读

2020年入选教育部"阅读指导目录"反战思想与英雄主义情怀仍具现实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