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0 浏览

一、原典呈现

篇名:权舆(《诗经·秦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集体创作)

原文

>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 于嗟乎,不承权舆。

>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 于嗟乎,不承权舆。

---

二、词句注释

1.权舆

  • 本义为草木萌芽状态,《说文》:",黄华木;舆,车底也"引申为事物初始
  • 诗中特指往昔兴盛时期

2.夏屋渠渠

  • 夏屋:青铜时代贵族的大型食器(一说指宽敞宫室)
  • 渠渠:深广貌,《毛传》:"勤勤也"3.四簋
  • 周代礼制规定诸侯八簋,大夫六簋,士四簋
  • 反映主人公原有士阶层身份

---

三、白话译文

第一章节

往日我的青铜食器何等丰盛,如今每餐却无剩余。

可叹啊!再难回到最初的光景。

第二章节

从前每餐享用四簋祭食,现今连温饱都成奢望。

悲叹啊!往昔荣华已不可复得。

---

四、文学赏析

# (一)对比艺术

  • 空间对比:"夏屋渠渠""食无余"构成强烈视觉反差
  • 数量对比:四簋→不饱的量变暗示礼制崩塌

# (二)情感表达

  • 双"于嗟乎"词形成咏叹调式结构
  • "不承权舆"重复出现强化历史失落感

# (三)象征体系

  • 食器意象成为周代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
  • 饮食规格变化隐喻社会阶层流动

---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 学界普遍认定属春秋中期作品
  • 对应秦襄公(前777-前766在位)时期社会变革

2.社会语境

  • 周王室衰微导致礼器制度紊乱
  • 秦国军功爵制冲击传统贵族体系

3.考古佐证

  • 宝鸡益门村春秋墓出土青铜簋形制与诗中描述吻合
  • 陇东地区发现战国早期陶簋明器印证礼制世俗化

---

六、学术争鸣

1.主旨分歧

  • 郑玄《笺》认为讽喻秦君不能养贤
  • 现代学者多解读为没落贵族自伤之作

2.文字考辨

  • 敦煌写本P.2529作"于嗟乎不乘权舆"
  •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乘"为"承"通假

3.比较研究

  • 与《唐风·山有枢》共同构成"礼崩乐坏"主题组诗
  • 区别于《小雅·蓼莪》的个体情感抒发

---

七、文化影响

1.成语演化:"不承权舆"典故性短语

2.文学接受

- 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用其历史苍茫感

- 闻一多《诗经通义》将其列为"制度诗"

3.当代价值

-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的互证范例

- 贵族精神没落主题的早期文学呈现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木瓜》--无名氏 | ·下一条:《杕杜》--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