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落花》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
1.六丑:周邦彦自度曲,双调140字,仄韵。
2.过翼:飞鸟掠影,喻春光迅逝(典出《庄子·逍遥游》)。
3.楚宫倾国:以楚王宫中美人之死喻落花(化用李延年《佳人歌》)。
4.蜂媒蝶使:拟人化描写,暗指无人怜惜落花。
身着单衣品尝新酒,惆怅客居时光虚度。祈愿春天稍作停留,却如飞鸟倏然远逝。试问春花今在何处?昨夜风雨摧折,似埋葬了绝代佳人。花瓣如钗钿散落,乱点桃径轻扬柳路。多情者谁人怜惜?唯有蜂蝶时时叩窗。
东园沉寂渐覆绿荫,徘徊花丛徒然叹息。枝条牵扯行人衣襟,似有离情欲诉。残花勉强簪于帽侧,终不及盛开时风姿。落红莫随潮水漂流,恐花瓣上题有相思字句,湮没难寻。
---
通过"春暂留→春去无迹→强簪残英→相思难见"递进,展现宋代文人特有的"物哀",较李清照《声声慢》更显含蓄克制。
---
据《清真集》编年,此词作于政和五年(1115年)周邦彦59岁任隆德府知府时,正值北宋王朝由盛转衰前夕,词中"光阴虚掷"含政治抱负难展之郁结。
"六丑"名有三说:
此词开创"咏物词"新范式:
---
1.中日美学比较:与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中的"哀"审美形成东亚共时性呼应
2.西方意象派参照:与艾略特《荒原》中"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形成异质同构的春天书写
---
1.主旨分歧:
2.文本异文考:
---
1.生态文学先声:超前700年提出"趁潮汐"生态保护意识
2.都市文学母题:"客里光阴虚掷"成为现代人异化生存的早期文学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