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3     共 2530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卜算子

标题:我住长江头

作者:北宋·李之仪

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二、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长江头/尾:地理空间的隐喻,"头"指上游(今四川一带),"尾"指下游(今江苏地域)

2.几时休/何时已:化用汉乐府《上邪》"为竭",表永恒之叹

3.定不负:宋代口语用法,"必定不会辜负"的紧缩句式

# (译文)

我栖居在长江上游,你生活在长江下游。

每日思念却不得相见,唯共饮这滔滔江水。

江水何时枯竭?离恨几时终止?

只盼你的心意如我这般,定不辜负这刻骨相思。

---

三、文学赏析

# 1. 意象系统建构

-水意象三重奏

地理分隔的"水"(实象)

情感纽带的"共饮水"虚象)

永恒见证的"不竭水"(象征)

# 2. 艺术手法解析

  • 矛盾修辞法

    "君""饮水"感知矛盾,强化相思张力

  • 顶真格运用

    "水"→"此水""意"回环呼应

# 3. 情感维度

  • 空间阻隔(头尾之遥)→ 时间永恒(几时休)→ 心理契约(君心似我心)
  • 符合宋代"俗为雅",将市井情话升华为文人词境

---

四、历史语境

1.创作背景

约作于崇宁二年(1103年),时李之仪因卷入党争被贬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长江实景触发对旧交(或红颜知己)的思念。据《姑溪居士文集》载,此词或为酬和友人黄庭坚《望江东》而作。

2.词体演变

北宋中后期"卜算子"牌完成由占卜小调向抒情词牌的转型,本词突破原有上下片对称结构,下片情感浓度显著提升。

---

五、跨文化观照

1.与西方情诗比较

不同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直白宣誓,本词继承中国"而不怒",以"饮长江水"实现情感节制表达。

2.后世影响

清代《词综》评:"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该词开创"饮水相思"题,现代诗人余光中《乡愁》可见其影子。

---

六、版本考据

1.文本异文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作"定不负"而《全宋词》校勘稿收录"负"版本,语义轻重差异体现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变异。

2.音乐性还原

依《钦定词谱》,本调应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水"已"意"属支微部通押,构成绵长韵感。

---

七、现代阐释

1.传播学解读

"饮长江水"可视为前现代社会的"在场"体验,与当代视频通话形成跨时空对话。

2.生态文学视角

长江作为情感载体的书写,暗合当代"伦理"主张,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共生。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