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卜算子
标题:我住长江头
作者:北宋·李之仪
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1.长江头/尾:地理空间的隐喻,"头"指上游(今四川一带),"尾"指下游(今江苏地域)
2.几时休/何时已:化用汉乐府《上邪》"为竭",表永恒之叹
3.定不负:宋代口语用法,"必定不会辜负"的紧缩句式
我栖居在长江上游,你生活在长江下游。
每日思念却不得相见,唯共饮这滔滔江水。
江水何时枯竭?离恨几时终止?
只盼你的心意如我这般,定不辜负这刻骨相思。
---
-水意象三重奏:
地理分隔的"水"(实象)
情感纽带的"共饮水"虚象)
永恒见证的"不竭水"(象征)
"君""饮水"感知矛盾,强化相思张力
"水"→"此水""意"回环呼应
---
1.创作背景
约作于崇宁二年(1103年),时李之仪因卷入党争被贬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长江实景触发对旧交(或红颜知己)的思念。据《姑溪居士文集》载,此词或为酬和友人黄庭坚《望江东》而作。
2.词体演变
北宋中后期"卜算子"牌完成由占卜小调向抒情词牌的转型,本词突破原有上下片对称结构,下片情感浓度显著提升。
---
1.与西方情诗比较
不同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直白宣誓,本词继承中国"而不怒",以"饮长江水"实现情感节制表达。
2.后世影响
清代《词综》评:"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该词开创"饮水相思"题,现代诗人余光中《乡愁》可见其影子。
---
1.文本异文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作"定不负"而《全宋词》校勘稿收录"负"版本,语义轻重差异体现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变异。
2.音乐性还原
依《钦定词谱》,本调应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水"已"意"属支微部通押,构成绵长韵感。
---
1.传播学解读
"饮长江水"可视为前现代社会的"在场"体验,与当代视频通话形成跨时空对话。
2.生态文学视角
长江作为情感载体的书写,暗合当代"伦理"主张,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