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蓼莪(lù é)
作者:无名氏(《诗经·小雅》篇目)
原文:
```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
---
1.蓼蓼(lù):高大茂盛貌
2.莪(é):莪蒿,古代象征孝子
3.匪莪伊蒿:原以为是莪蒿,实为普通蒿草(暗喻未能尽孝)
4.劬(qú)劳/劳瘁:过度劳累
5.瓶罄罍耻:酒瓶空则酒瓮羞(喻子女贫弱使父母蒙羞)
6.鲜(xiǎn)民:孤苦之人
7.昊天罔极:苍天无边(指父母恩情难报)
---
(分节译文与原文对应)
第一节:
"误将蒿草当莪蒿,父母养我累弯腰。
错把野蔚作香莪,父母为我病缠身。"
末节:
"南山崔嵬风呼啸,他人尽孝我独悲。
山势陡峻风呜咽,唯我不能送终老。
中国最早系统阐述孝道的诗篇,开创"亲文学"传统,较《论语》"父母之年"记载早约300年。
---
1.西周宗法制度:
2.考古佐证:
陕西岐山出土青铜器铭文记载,西周贵族需定期举行"孝"仪式,与本诗"报之德"形成互文
---
维度 | 《蓼莪》 | 西方同类题材(如《李尔王》) |
---|---|---|
伦理基础 | 血缘纽带 | 契约精神 |
情感基调 | 内省式忏悔 | 外显式冲突 |
终极解决 | 天人感应(昊天罔极) | 神恩救赎 |
---
1.文化符号转化:
2.心理学解读:
呈现"者内疚"早期样本,与当代创伤理论中的"保护自责"高度吻合
3.教育应用:
入选香港DSE中文科指定篇章,建议结合"孝道认知发展三阶段"(Hoffman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