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5     共 2523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昭君怨

作者:杨万里(南宋)

原文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

二、词语注释

1.午梦:午睡时的梦境

2.扁舟:小船

3.花底:荷花丛中

4.跳雨:雨滴在荷叶上弹跳的状态

5.真珠:通""指雨滴

6.水银窝:形容积水形成的水珠团

7.泻清波:形容水珠滑落池中的动态

---

三、白话译文

(逐联对应翻译)

上阕:

午睡时梦见乘着小船穿行荷塘,

西湖的水雾中弥漫着荷香。

突然被急促的雨打船篷声惊醒,

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下阕:

睁眼看见真实雨点打在池中荷叶上,

雨珠散开又聚合,

最终聚成水银般圆润的水窝,

沿着叶脉倾泻入池。

---

四、文学赏析

# 1. 艺术手法

  • 虚实相生:上阕梦境与下阕实景形成"醒对照"
  • 通感运用:"香满西湖烟水"将嗅觉与视觉交融
  • 动态捕捉:"跳"散"聚"泻"四动词完成雨滴生命史

# 2. 意象系统

  • 核心意象:雨荷构成"—人生"隐喻
  • 色彩体系:烟水(青)、真珠(白)、水银(亮)的冷色调组合
  • 声音设计:从"篷声""清波"声效渐变

# 3. 情感表达

通过"梦—观雨"转折,体现南宋文人:

  • 对细微自然的审美专注
  • 乱世中寻求心灵慰藉
  • 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

---

五、历史背景

# 1. 创作时期

约作于1187年(淳熙十四年),杨万里61岁任秘书监期间,正值:

  • 南宋与金朝对峙的相对稳定期
  • 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盛行
  • 咏物词创作高峰

# 2. 杨万里创作特点

  • "诚斋体"典型代表
  • 善于捕捉瞬间自然现象
  • 语言清新自然,反对江西诗派用典

# 3. 同题材作品比较

与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相比:

  • 同写荷上雨,周词重铺叙,杨词重瞬间
  • 周词含蓄典雅,杨词活泼生动

---

六、文化延伸

1.物理现象解读

荷叶表面纳米结构造就"水银窝",2012年MIT研究证实其超疏水性

2.后世影响

  • 清代王士祯《真州绝句》借鉴其动态描写
  • 现代朱自清《荷塘月色》继承其感官交融手法

3.跨艺术呈现

  • 宋代院体画《荷塘烟雨图》可视化解说
  • 古琴曲《潇湘水云》可作意境参照

---

七、版本考据

现存三个主要版本差异:

1. 《诚斋集》刻本:"却是池荷跳雨"2. 《全宋词》辑本:"却是池荷跳雨"作"跳珠倒溅"

3. 明代《花草粹编》:"散了真珠还聚""撒真珠还聚"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