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
1.愁草瘗花铭:以愁绪撰写葬花铭文。瘗(yì)即埋葬,《瘗花铭》典出庾信
2.分携路:当年分别的小径
3.中酒:醉酒状态
4.交加晓梦:纷乱的晨间梦境
5.双鸳:女子绣鞋,代指伊人踪迹
在风雨声中度过清明,怀着愁绪草拟葬花的铭文。楼前绿荫遮蔽的分别小路,每丝柳条都系着一寸柔情。春寒料峭中借酒消愁,黄莺啼鸣惊破晨间残梦。
日日打扫西园林亭,依然欣赏雨后初晴。黄蜂频频扑向秋千绳索,只因残留着伊人纤手的芬芳。惆怅再也见不到她的足迹,幽寂石阶一夜苔藓丛生。
1.风雨清明:奠定凄迷基调,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飘摇
2.瘗花铭:将落花拟人化,形成"花-悼情"重隐喻
3.柳丝柔情:化用"柳"谐音"留"以具象物量化抽象情感
4.黄蜂扑索: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蜂)、触觉(香)、记忆(手)三重体验交融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此词应作于淳祐三年(1243年)前后,时值吴文英苏州仓幕任职期间,为其悼念杭州亡妾之作。
1. 代表南宋雅词巅峰成就,被周密收入《绝妙好词》
2. 清代陈廷焯评:"情深而语极纯雅,中仙(王沂孙)不能过"3. 现代词学家叶嘉莹指出该词体现梦窗词"交错"的典型特征
1.心理时空建构:通过"现在-过去-现在"跳跃,形成"闪回"式抒情结构
2.嗅觉书写:全篇隐含"气-酒香-手泽-苔腥"嗅觉线索,构成潜意识情感流动
3.文化符号:秋千意象上承李清照《点绛唇》,下启纳兰性德《虞美人》,形成闺情词经典符号链
4.接受史:明代《古今词统》将"蜂"二句列为"词家妙语"清代周济却批评其"事雕琢"###版本考据
1. 现存最早见于《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十,与《梦窗词集》略有异文:
- "交加晓梦啼莺"一作"离晓梦啼莺" - "阶一夜苔生"版本作"空阶一夜苔生"2. 现代校勘以朱祖谋《彊村丛书》本为权威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