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3 浏览

一、标题解析

这首长达25字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叙事:

1.时空背景:明确交代"河南经乱"关内阻饥"背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中原地区军阀叛乱与关中大旱)

2.情感基调:"兄弟离散"望月有感"揭示战乱导致的家族离散与月夜怀人的双重主题

3.特定对象:通过"浮梁大兄"潜七兄"乌江十五兄"符离及下邽弟妹"具体称谓,展现唐代宗族关系的亲疏排序

二、作者生平关联

白居易(772-846)创作此诗时正值28岁:

  • 科举历程: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前作品
  • 家族境遇:其父白季庚时任徐州别驾,家族为避战乱分散在五地
  • 诗风雏形:体现早期"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义主张

三、原文呈现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四、逐联注释

1.首联:"世业"指祖传家业,"羁旅"被动漂泊状态

2.颔联:"戈"借代战争,"骨肉流离"标题"离散"3.颈联:"雁"喻兄弟分离,"九秋蓬"化用《诗经·卫风》"如飞蓬"4.尾联:"处"具体呼应标题中浮梁、于潜、乌江、符离、下邽五地

五、现代译文

战乱饥荒摧毁了祖传家业,兄弟们被迫散居四方。

故园在兵燹后一片荒芜,至亲们流落在他乡道路。

形影相吊如分飞的孤雁,离乡背井似深秋的断蓬。

今夜共望明月应当落泪,五地思乡之情完全相同。

六、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 标题与正文形成"-分"
  • 四联按"-原因-比喻-抒情"进

2.意象系统

  • 空间意象:西东/千里/五处构成离散感
  • 自然意象:雁/蓬/明月强化漂泊感

3.对仗特色

- 颔联"田园寥落"对"骨肉流离" - 颈联"分为"对"散作"体现动态分离

七、历史语境扩展

1.贞元十五年(799)动荡

  • 宣武军叛乱引发漕运中断
  • 关中旱灾导致"人相食"《资治通鉴》卷235)

2.唐代家族制度

  • 大族"别籍异财"的生存策略
  • 科举士子"旅行役"的普遍现象

3.望月母题演变

  • 从《诗经·月出》到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白居易此诗开创"离散+望月"范式

八、后世影响

1. 宋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

2.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父异爨"互文参照

3. 现代文学中家族叙事的时间维度建构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