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柳梢青·春感
作者:南宋·刘辰翁
原文: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
1.铁马蒙毡:指元军战马披着毛毡,暗喻异族统治。
2.银花洒泪:元宵花灯如泪滴,双关民众悲泣与烛泪。
3.笛里番腔:北方少数民族的笛曲,与中原雅乐形成对比。
4.辇下风光:辇下即帝都,此处指临安旧都的繁华记忆。
---
元军的战马披着毛毡横行街市,元宵的花灯仿佛在洒落泪滴。
春天的气息渗入这座充满愁绪的城池,异族的笛声与街头鼓乐,早已不是熟悉的故国音律。
怎能忍受独对青灯油尽!怀念故国那明月朗照的楼台——
昔日京城的繁华,隐居山中的岁月,遗民漂泊海上的孤愤,都化作此刻的万千心绪。
---
上阕以蒙太奇手法铺陈沦陷区惨状,下阕转入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三重境界:
《柳梢青》本宜写春景柔情,作者反其道而行:
---
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时,刘辰翁正隐居江西庐陵。此词作于1278年元宵,具有:
---
1.文学史坐标
2.文化符号学视角
"不是歌声"四字构成:
3.现代性启示
词中呈现的"创伤记忆书写"二十世纪战争文学存在跨时空共鸣
---
现存最早见于《须溪词》明抄本,关键异文:
---
1. 比较文天祥《酹江月》与本词抵抗书写的差异
2. 词中"春"与李煜"春花秋月"的互文关系
3. 当代诗词创作如何继承遗民文学的精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