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8     共 2526 浏览

一、词作原文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

二、注释与译文

# (1)字词注释

  • 茅檐:茅草屋顶,代指简陋农舍
  • 吴音:吴地方言(江西上饶属古代吴国边境)
  • 翁媪(ǎo):老年夫妇
  • 亡赖:同"赖"此处指顽皮可爱(古语反训)
  • 莲蓬:荷花凋谢后的花托,内含莲子

# (2)白话译文

低矮的茅屋旁溪水潺潺,岸边长满青翠野草。

带着醉意的吴语温柔动听,那是谁家的白发夫妻在谈笑?

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锄草,二儿子专注编织鸡笼,

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调皮躺卧,正剥着溪边采来的莲蓬。

---

三、艺术特色赏析

# 1. 白描手法的极致运用

全词仅46字,通过"茅檐"草"锄豆"笼"剥蓬"镜头,构建出动态田园画卷。动词""""精准选用,使画面充满劳作韵律与生活趣味。

# 2. 声音与画面的通感

"音相媚好"视觉局限,用方言的绵软音调强化温馨氛围。清代陈廷焯评此句:"写农家之乐,如闻其声,如在目前。" 3. 对比修辞的深意

"白发翁媪""赖小儿"生命周期对照,暗含对朴素生命哲学的赞美——无论是历经沧桑的平静,还是天真烂漫的本真,都是值得珍视的存在状态。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创作时间推定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应作于1181-1192年间,辛弃疾遭弹劾罢官后,隐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期。词中"吴音"正对应当地方言特征。

# 2. 文人词中的农民形象突破

不同于唐代王维《渭川田家》的旁观者视角,辛弃疾以平等姿态记录农民生活。宋代理学"胞物与"思想的影响,使士大夫开始关注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

# 3. 南宋农村经济折射

"中儿正织鸡笼"反映家庭手工业补充农业收入的模式,"溪头卧剥莲蓬"暗示江南水系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细节成为研究宋代农村经济的珍贵文本证据。

---

五、多维延伸解读

# 1. 词牌选择深意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多写宫廷享乐,辛弃疾反其道用之表现民间乐趣,体现对词牌传统的革新。

# 2. 辛词风格特例

不同于作者多数作品的"放沉郁"此词展现其风格的另一极——"清新自然"明代杨慎《词品》称:"稼轩农家词,当以此为第一。"

# 3. 现代解读空间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词中呈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溪水-茅屋-农田-莲塘的生态循环),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启示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