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
低矮的茅屋旁溪水潺潺,岸边长满青翠野草。
带着醉意的吴语温柔动听,那是谁家的白发夫妻在谈笑?
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锄草,二儿子专注编织鸡笼,
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调皮躺卧,正剥着溪边采来的莲蓬。
---
全词仅46字,通过"茅檐"草"锄豆"笼"剥蓬"镜头,构建出动态田园画卷。动词""""精准选用,使画面充满劳作韵律与生活趣味。
"音相媚好"视觉局限,用方言的绵软音调强化温馨氛围。清代陈廷焯评此句:"写农家之乐,如闻其声,如在目前。" 3. 对比修辞的深意
"白发翁媪""赖小儿"生命周期对照,暗含对朴素生命哲学的赞美——无论是历经沧桑的平静,还是天真烂漫的本真,都是值得珍视的存在状态。
---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应作于1181-1192年间,辛弃疾遭弹劾罢官后,隐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期。词中"吴音"正对应当地方言特征。
不同于唐代王维《渭川田家》的旁观者视角,辛弃疾以平等姿态记录农民生活。宋代理学"胞物与"思想的影响,使士大夫开始关注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
"中儿正织鸡笼"反映家庭手工业补充农业收入的模式,"溪头卧剥莲蓬"暗示江南水系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细节成为研究宋代农村经济的珍贵文本证据。
---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多写宫廷享乐,辛弃疾反其道用之表现民间乐趣,体现对词牌传统的革新。
不同于作者多数作品的"放沉郁"此词展现其风格的另一极——"清新自然"明代杨慎《词品》称:"稼轩农家词,当以此为第一。"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词中呈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溪水-茅屋-农田-莲塘的生态循环),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