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4 浏览

一、诗题与作者

标题解析

""在唐诗中常作"造访"解,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同义。香积寺作为唐代净土宗重要道场,其名源自《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王维以""笔的探访过程,暗合佛教"破除执念"哲学。

王维生平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701-761)字摩诘,晚年笃信佛教,其诗画被苏轼评为"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创作于其隐居终南山期间,融合了山水审美与禅宗哲思。

---

二、原文与注释

五言律诗全文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关键词注释

  • "危石"泉水在陡峭山石间呜咽流转,拟人化手法凸显空谷幽寂
  • "冷青松":日光穿透密林产生的视觉温差感,"冷"字为诗眼
  • "毒龙"佛典比喻妄念,《涅槃经》载"毒龙潜伏清潭,为害行人"

---

三、白话译文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其踪,循山而行数里直抵云雾缭绕的峰顶。古木参天的山径杳无人迹,深林中忽有钟声回荡难辨其源。山泉在嶙峋怪石间哽咽流淌,斜阳为苍翠松林镀上清冷光辉。暮色渐沉时伫立空潭之畔,禅定中降伏心中躁动的妄念之龙。

---

四、艺术特色赏析

1. 空间叙事结构

全诗按"寻-近观-内省":首联写宏观寻寺过程,颔联通过"钟声"建立声学空间,颈联转入微观视听体验,尾联升华至精神层面。

2. 感官通感运用

"泉声咽"将听觉转化为情绪体验,"色冷"视觉产生温度感知,这种通感手法比王籍"噪林逾静"富层次。

3. 禅意表达范式

末句"禅制毒龙"从写景到悟道的跃升,与《鹿柴》"山不见人"共同构成王维"以景证空"诗歌美学。

---

五、文化延伸

历史地理争议

关于香积寺位置,存在长安说与汝州说两种观点。长安香积寺现存唐代善导塔,而汝州风穴寺唐代亦称香积寺,王维行踪记载支持长安说更可信。

比较文学视角

与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相比,王维更注重环境对心境的渐进式渗透;相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本诗佛理表达更为含蓄。

现代接受史

该诗"咽"冷"二字被清代赵翼赞为"一字千金"20世纪以来更成为研究唐诗空间叙事的重要案例。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