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0 浏览

一、原文呈现

篇名:《木瓜》(《诗经·卫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歌谣)

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二、字词注释

1.木瓜/木桃/木李

  • 先秦时期常见馈赠果品,木瓜为蔷薇科榠楂,木桃即毛叶木瓜,木李为榅桲
  • 汉代郑玄注:"果之属,可食者"2.琼琚/琼瑶/琼玖
  • 琼:赤色美玉(《说文解字》);琚:佩玉;瑶:次玉美石;玖:黑色玉石
  • 西周金文中常见"琚"组合,代表贵族佩饰

3.匪报也

  • 匪通""副词
  • 强调超越物质回报的精神联结

三、现代译文

(采用直译+意译双版本)

直译版

你赠我木瓜,我回赠琼玉。不是为报答,是愿永相好。

你赠我木桃,我回赠琼瑶。不是为报答,是愿永相好。

你赠我木李,我回赠琼玖。不是为报答,是愿永相好。

意译版

你以质朴瓜果相赠,我用华美佩玉相还。

贵重非在物之价值,而在情意永续绵长。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 三章叠咏:通过"-琼琚"木桃-琼瑶"、"李-琼玖"递进排列,形成情感升华
  • 复沓修辞:每章后两句完全重复,强化"永好"

2.象征系统

意象象征意义文化内涵
木瓜质朴情谊民间交往的淳朴性
琼琚郑重回馈周代"礼尚往来"的伦理观

3.情感表达

  • 突破"投桃报李"等价交换观念
  • 体现先秦"财重义"价值观(《礼记·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 属《卫风》范畴,约产生于卫文公(公元前659-前635年)时期
  • 卫国地处商朝旧都,保留殷商"以玉为贵"祭祀传统

2.礼仪制度

  • 反映周代"贽见礼"习俗,《仪礼·士相见礼》记载"相见以雉,庶人执鹜"
  • 玉器在周代贵族交往中具有"昭德"(《礼记·玉藻》)

六、延伸探讨

1.与同类诗篇对比

  • 较《郑风·溱洧》的男女赠芍药更显庄重
  • 异于《秦风·无衣》的军旅互助,侧重日常交往伦理

2.后世影响

  • 形成"瓜报玉"典故
  • 唐代张九龄《叙怀》化用"永以为好"意象
  • 现代仍用于形容不对等但诚挚的情感交流

3.学术争议

- 汉代今文经学派认为是卫人赞美齐桓公救济卫国的政治隐喻

- 宋代朱熹《诗集传》主张"相赠答之词"说

- 当代考古发现证实周代确实存在瓜果与玉器的礼仪性交换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有駜》--无名氏 | ·下一条:《权舆》--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