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8 浏览

---

一、诗作基础信息

标题: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孟"

创作背景:开元年间孟浩然隐居襄阳时所作,张五即隐士张子容,系诗人挚友

---

二、原文与分行注释

```text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注] 北山:即兰山;隐者:双关诗人与友人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注] 登高视角由近及远,"灭"强化空间纵深感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注] 黄昏与清秋构成时空双重意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注] 白描手法展现田园生活图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注] 比喻新颖:远树似野菜,沙洲如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 直抒胸臆表达对相聚的期待

```

---

三、白话译文

兰山笼罩在白云之间,隐居者独自享受这份宁静。

我尝试登高远眺,心神追随南飞雁群直至消失天际。

忧愁因暮色渐浓而生,诗兴却被清爽秋意触发。

不时看见归村的农人,走过沙滩在渡口歇脚。

天边的树木细小如荠菜,江中沙洲弯曲似新月。

何时才能携酒重聚,与你共醉在重阳佳节?

---

四、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采用"-思-邀"式布局:

  •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实景)
  • 中四句抒黄昏所感(虚实相生)
  • 末二句发重阳之约(虚笔)

# 2. 意象系统

构建"-飞雁-暮色-秋树-沙洲"意象群,形成疏淡的水墨画效果

# 3. 情感表达

通过"怡悦-愁起-兴发-期待"曲线,展现隐士特有的孤独与旷达

---

五、延伸探讨

# 1. 诗中时空处理

  • 空间:垂直(山高)与水平(雁飞)的立体构图
  • 时间:暮色将临的瞬时与重阳未来的延展

# 2. 历史比较

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比:

  • 同写重阳:王诗重亲情,孟诗重友情
  • 同用白描:王诗工笔精细,孟诗写意传神

# 3. 现代价值

诗中"生活"理念对当代人的启示:

  • 自然观察的细致入微
  • 孤独中的精神自足
  • 简约生活的美学实践

---

六、学术争议

1. "兰山"存在襄阳、钟祥两说

2. 末句"重阳节"是否后人所增尚无定论

3. 诗中对隐逸生活的赞美是否包含仕途失意的隐喻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