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6:00       共计:2525 浏览

篇名与原文

篇名:菁菁者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作者:周代无名氏(采自民间歌谣)

原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

词句注释

1.菁菁(jīng):草木茂盛貌

2.莪(é):莪蒿,又名萝蒿,《本草纲目》载其"茎可蒸食"

3.中阿(ē):山坳处,《毛传》释为"陵曰阿"

4.锡我百朋

  • 锡:通"赐"
  • 朋:古代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


    5.我心则休

  • 休:郑玄笺注"定也,安也

白话译文

茂盛的莪蒿啊,

生长在那山坳中。

遇见那位君子后,

欢欣又见其威仪。

葱茏的莪蒿啊,

摇曳在那沙洲上。

得见这位君子时,

满心欢喜难自抑。

青翠的莪蒿啊,

挺立在那丘陵间。

幸会这位君子后,

如获重赐胜百钱。

杨木小舟随波荡,

时沉时浮水中央。

自从遇见君子您,

我心安宁无彷徨。

---

文学赏析

# 意象系统

  • 植物意象:莪蒿的茂盛生长象征人才培育,与《蓼莪》的哀思形成鲜明对比
  • 空间递进:中阿→中沚→中陵的空间转换,暗喻人才发现过程的层次性
  • 舟楫隐喻:末章"舟"意象呼应《邶风·二子乘舟》,强化动荡中的安定感

#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复沓结构强化情感张力

2.赋比兴手法:前五句起兴,后两句直赋其情

3.情感曲线:从"乐"到""""递进式抒情

---

历史背景

# 创作年代

  • 西周中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
  • 与《鹿鸣》《南山有台》同属"燕飨诗"但主题更侧重人才颂美

# 礼制关联

  • "锡我百朋"反映西周贝币流通制度
  • 《周礼·春官》载"乐德教国子"本诗或为贵族教育仪式乐歌

# 政治隐喻

  • 汉代《盐铁论》引此诗证"贤"之道
  • 朱熹《诗集传》认为暗喻"君乐育人才

多维阐释

# 教育哲学观

  • "莪-君子"关系体现先秦自然育人思想
  • 与《荀子·劝学》"青出于蓝"形成互文

# 植物考据

  • 陆玑《毛诗草木疏》考"莪"今之播娘蒿
  • 现代植物学鉴定为十字花科Descurainia sophia

# 接受史影响

  • 杜甫《赠卫八处士》"雨剪春韭"用起兴手法
  • 日本《万叶集》卷五有"菁菁者莪"仿作

---

争议辨析

1.主旨分歧

  • 《毛诗序》持"育才"
  • 闻一多《诗经通义》主张恋歌说


    2."百朋"量化

  • 王国维考证相当于20两青铜
  • 郭沫若认为系夸张修辞

---

现代价值

1.教育启示: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

2.生态智慧:植物生长与人才培育的类比思维

3.文化符号:成为中华"尊师重教"的重要文本依据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鼓钟》--无名氏 | ·下一条:《七谏》--东方朔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