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772-846),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其诗以通俗性、社会性著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原文: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释:
1.泪湿罗巾:以织物浸透泪水的触觉细节强化悲伤程度
2.按歌声:指按节拍演奏的宫廷乐舞,暗示君王宴乐场景
3.熏笼:覆罩香炉的竹制器具,用于熏衣或取暖,象征宫廷生活器物
译文:
泪水浸透罗帕辗转难眠,深夜前殿传来合拍的歌声。
容颜尚未衰老君恩已断,斜靠熏笼独坐直至天明。
---
1.第一重怨:夜不能寐的生理痛苦("不成")
2.第二重怨:前殿笙歌的听觉刺激("按歌声"
3.第三重怨:盛年失宠的心理落差("颜未老")
4.第四重怨:恩宠无常的制度批判("先断"
5.第五重怨:等待幻灭的时间煎熬("坐到明"
6.第六重怨:群体命运的隐喻延伸(宫女制度)
白诗以"浅切平易",此作却于通俗中见精巧:
---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任左拾遗时曾上书《请拣放后宫内人》,主张释放宫女。此诗作于长庆元年(821),延续其关注宫廷女性命运的主题。
通过个体遭遇揭露三大矛盾:
---
| 诗人 | 作品 | 核心意象 | 表现角度 |
|---|---|---|---|
| 张祜 | 《宫词二首》 | 何满子、深宫 | 时间跨度(二十年) |
| 元稹 | 《行宫》 | 白头宫女 | 历史沧桑感 |
| 白居易 | 本诗 | 熏笼、前殿歌声 | 瞬时心理切片 |
---
1.选本传播:清代蘅塘退士将其收入《唐诗三百首》,成为普及度最高的宫怨诗之一
2.评价争议:
3.现代解读:女性主义视角下成为分析古代性别权力结构的典型文本
---
1.与《琵琶行》的互文:两作均通过女性命运反思社会不公,但本诗更侧重制度性压迫
2.当代价值:对现代职场"年龄焦虑"情感剥削"的隐喻性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