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31 浏览

一、诗歌文本与基本信息

作者:白居易(772-846),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其诗以通俗性、社会性著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原文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释

1.泪湿罗巾:以织物浸透泪水的触觉细节强化悲伤程度

2.按歌声:指按节拍演奏的宫廷乐舞,暗示君王宴乐场景

3.熏笼:覆罩香炉的竹制器具,用于熏衣或取暖,象征宫廷生活器物

译文

泪水浸透罗帕辗转难眠,深夜前殿传来合拍的歌声。

容颜尚未衰老君恩已断,斜靠熏笼独坐直至天明。

---

二、诗歌赏析

# (1)情感结构:六重怨怅的递进式表达

1.第一重怨:夜不能寐的生理痛苦("不成")

2.第二重怨:前殿笙歌的听觉刺激("按歌声"

3.第三重怨:盛年失宠的心理落差("颜未老")

4.第四重怨:恩宠无常的制度批判("先断"

5.第五重怨:等待幻灭的时间煎熬("坐到明"

6.第六重怨:群体命运的隐喻延伸(宫女制度)

# (2)艺术手法

  • 对比反衬:前殿欢宴与后宫孤寂的空间对照
  • 感官描写:触觉(泪湿)、听觉(歌声)、视觉(红颜)、嗅觉(熏香)的多维呈现
  • 时间压缩:从"夜深"到"天明"线性叙事强化绝望感

# (3)语言特色

白诗以"浅切平易",此作却于通俗中见精巧:

  • "恩先断"字揭示帝王情感的功利性
  • "斜倚"动态捕捉人物心理的僵滞状态

---

三、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

# 1. 历史语境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任左拾遗时曾上书《请拣放后宫内人》,主张释放宫女。此诗作于长庆元年(821),延续其关注宫廷女性命运的主题。

# 2. 社会批判

通过个体遭遇揭露三大矛盾:

  • 帝王特权与女性物化
  • 青春消耗与制度残酷
  • 表面荣华与内在腐朽

---

四、文学史比较

# 1. 同题材作品对照

诗人作品核心意象表现角度
张祜《宫词二首》何满子、深宫时间跨度(二十年)
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历史沧桑感
白居易本诗熏笼、前殿歌声瞬时心理切片

# 2. 白诗独特性

  • 心理深度:突破传统宫怨诗的程式化抒情
  • 现实指向:与新乐府运动的"察时政"主张呼应

---

五、文化影响与接受史

1.选本传播:清代蘅塘退士将其收入《唐诗三百首》,成为普及度最高的宫怨诗之一

2.评价争议

  • 批评者:认为"尽言露"清代沈德潜)
  • 肯定者:赞赏"致有味"明代胡应麟)

    3.现代解读:女性主义视角下成为分析古代性别权力结构的典型文本

---

六、延伸思考

1.与《琵琶行》的互文:两作均通过女性命运反思社会不公,但本诗更侧重制度性压迫

2.当代价值:对现代职场"年龄焦虑"情感剥削"的隐喻性启示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