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唐代都城长安及周边地区,作为地理坐标暗示创作背景;"秋"点明时令特征与情感基调;"远上人"表明作品性质为寄赠诗,对象为方外友人。标题九字涵盖时空、情感、交际三重维度,体现盛唐赠答诗典型命名方式。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终身未仕的隐逸诗人。此诗应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秋,时年四十岁的诗人科举落第后滞留长安。结合《旧唐书》记载,此时孟浩然与王维、储光羲等交游,诗中"上人"为长安某寺院高僧,反映唐代文人"方外交"的风尚。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首联:"一丘"出《晋书·谢鲲传》"丘一壑"指隐逸之所;"三径"用蒋诩典故,喻归隐园林。两句直言隐居愿望与经济困顿的矛盾。
2.颔联:"北土"长安;"林"借东晋慧远庐山结社事,双关僧友居所。地理意象形成仕隐张力。
3.颈联:"燃桂"典出《战国策》"玉炊桂"极言长安物价高昂;"壮志"句直抒蹉跎之憾,动词"燃"与"衰"构成时间隐喻。
4.尾联:以"风"蝉鸣"视听描写收束,蝉在《诗经》中为悲凉意象,此处强化秋思。
常想隐居山丘,却苦于没有购置田园的资金。
长安并非我心所愿,心中怀念东林寺的师父。
钱财如桂木燃烧般耗尽,壮志随着年岁衰减。
傍晚凉风袭来,蝉鸣声徒增悲凉。
1.结构艺术:采用"起承转合"布局,每联功能分明。首联破题,颔联拓展,颈联转折,尾联合题,符合盛唐五律范式。
2.意象系统:构建"秋日-长安-寺院"空间,通过"壑"东林"凉风"意象群,形成仕隐对立的象征体系。
3.情感表达:以经济窘迫(无资、金尽)为表,精神困境(志衰、益悲)为里,展现唐代寒士典型心态。
1.与王维比较:同写长安秋景,王维"空山新雨后"禅趣,孟诗更显身世之悲。
2.在孟诗中的地位:其现存260余首诗中,此篇最能体现"冲淡中有壮逸"《河岳英灵集》评语)的特质。
3.文学史影响:宋代林逋"陵他日求遗稿"清代黄景仁"全家都在秋风里"诗句可见其遗响。
1.唐代佛教影响:诗中"上人"称谓反映佛教中国化进程,据《长安志》记载,开元年间长安有僧寺64所,为文人提供精神避难所。
2.经济史佐证:"燃桂"句与《新唐书·食货志》"米斗千钱"的记载互为印证,揭示开元盛世的物价实况。
3.接受史研究:明代钟惺《唐诗归》评此诗"细之极"沈德潜《唐诗别裁》则强调其""特质,展现不同时代的解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