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6     共 2520 浏览

一、词作原文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注释解析

1.风住尘香花已尽:暮春风停,落花碾作尘泥,暗喻美好事物消逝。

2.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妆,反映词人极度消沉的心理状态。

3.物是人非:出自《三国志》,此处指丈夫赵明诚病逝后,汴京旧物犹在而人事全非。

4.双溪:浙江金华名胜,由东港、南港两河汇流而成,南宋时期为文人游赏之地。

5.舴艋舟:形似蚱蜢的小舟,典出张志和《渔歌子》,在此反衬愁绪之沉重。

三、白话译文

春风停歇,落花化为尘土芬芳犹存,我却懒于梳妆直至日暮。

眼前旧物依旧,而故人不在,万般悲苦涌上心头,未及开口泪水已夺眶而出。

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也曾想乘轻舟散心,

只怕那小小的蚱蜢船儿,如何载得动我心中如山的哀愁?

四、文学赏析

# 1.意象运用

  • 落花与尘香:以"花已尽"暗示人生美好时光的终结,"尘香"体现词人对往昔的留恋。
  • 舴艋舟:将抽象愁思具象化为有重量的实体,开创"重难载"经典表达范式。

# 2.情感结构

全词采用"—扬—抑"的波折写法:

  • 上阕直陈悲苦(抑)
  • 下阕先展露游春念头(扬)
  • 末句猛然收束于更深沉的绝望(抑)

# 3.艺术成就

  • 语言张力:"载不动"三字突破常规想象,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南北宋愁词双璧。
  • 女性视角:通过"倦梳头"细节,展现男性作家难以企及的闺阁哀婉。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约作于1135年(绍兴五年),李清照避乱金华时,距北宋灭亡(1127)已八年,距丈夫去世(1129)六年。

2.时代烙印:词中"物是人非"既指个人丧偶之痛,亦暗含对故国沦丧的悲恸,符合其晚期词"家国同构"的特点。

3.词坛地位:代表南宋婉约词最高成就,与《声声慢》并列为李清照晚年双绝。

六、延伸解读

1.比较研究

  • 与早期《醉花阴》对比:从"比黄花瘦"的相思闲愁,到"不动"的生存困境之愁。
  • 与辛弃疾《丑奴儿》对比:同写愁绪,一婉约一豪放,展现南北宋词风差异。

2.后世影响

  •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用此词意境。
  • 现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该词"将个人悲剧上升为人类普遍的生命体验"。

3.争议探讨

- 关于"双溪"实指:有学者考证南宋金华确有此地名,但词中更可能是文学想象。

- "许多愁"的具体内涵:有纯粹悼亡说、亡国遗民说、综合说三种学术观点。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