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5     共 2523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念奴娇

标题: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北宋)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二、注释详解

1.大江东去:实写长江奔流,暗喻历史洪流不可逆

2.周郎赤壁:特指湖北黄州赤鼻矶(非赤壁之战真实遗址)

3.千堆雪:比喻浪花与历史纷争的壮烈

4.羽扇纶巾:颠覆传统武将形象,展现儒将风度

5.酹江月:以酒祭月的仪式感,强化时空对话

---

三、白话译文

长江浩荡东流,冲刷着千古英雄的痕迹。

旧战场西侧,人们传说着三国周瑜的传奇。

嶙峋石壁刺破苍穹,怒涛冲击江岸,激荡起千万重雪浪。

这如画的江山,曾见证多少豪杰的辉煌。

追忆年轻的周瑜,迎娶小乔时的英姿勃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便让敌军战船化为飞灰。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早生白发。

人生恍如梦境,且以浊酒敬奉这亘古江月。

---

四、文学赏析

# (一)时空结构

  • 物理时空:由"江东去"的宏观视野,聚焦到"乱石穿空"的微观特写
  • 历史时空:从三国鼎立到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时空跳跃
  • 心理时空:通过"游"实现现实与幻境的交织

# (二)艺术特色

1.意象群构建

  • 自然意象(江、浪、石、月)
  • 历史意象(周瑜、小乔、樯橹)
  • 哲学意象(梦、酹)

2.反差手法

  • 周瑜"姿英发"与作者"生华发"的对比
  • 历史永恒与人生短暂的二元对立

---

五、历史背景

# (一)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苏轼因"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泛舟赤鼻矶时有感而作。此时作者:

  • 政治处境:戴罪之身,不得签书公事
  • 心理状态:从"沙洲冷"到"旷达江海寄余生"的转变
  • 文学创作:迎来"体"期

# (二)地理考据

1. 词中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与赤壁之战遗址(今湖北蒲圻)相距200余公里

2. 苏轼明知地理误差,仍借题发挥的创作意图:

  • 历史符号的文学化处理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

六、延伸解读

# (一)词学地位

1. 开创"豪放词"新范式,改变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格局

2. 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称"东坡词双璧"#### (二)哲学思考

1.英雄观:消解传统英雄崇拜("浪淘尽"虚无感)

2.存在意识:通过"江月"构建永恒参照系

3.解脱之道:"酹"的仪式完成自我救赎

# (三)后世影响

1. 文学领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致敬

2. 艺术领域: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等书画家多次创作相关题材

3. 当代价值:为逆境中保持精神超越提供古典范本

---

七、版本校勘

1. 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南宋傅幹《注坡词》

2. 关键异文:

  • "樯橹"作"强虏"《东坡乐府》元延祐本)
  • "人生"作"人间"(《全宋词》底本)

    3. 学术争议:关于"周郎赤壁"包含作者自注的讨论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