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蟾宫曲(折桂令)
作者:贯云石(元代)
原文: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
注释:
1.东君:司春之神,借指春天
2.那答:方言"那边"元代口语)
3.趁游丝:追逐飘荡的柳絮
4.倦理琵琶: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
译文:
试问春神归向何方天边?只见夕阳下杜鹃哀啼,桃花逐水漂流。
远处山色朦胧,芳草茂盛绵延,天边残留着淡淡晚霞。
纷飞的柳絮将飘向何处?轻盈的游丝又挂在谁家院墙?
倦怠地拨弄琵琶,人影斜倚秋千架,清冷月光浸透纱窗。
---
1. 意象群构建
2. 修辞特色
3. 情感表达
-双重寄托:表面写送春之怅,实则隐含对自身宦海浮沉的感慨(贯云石曾任翰林学士后辞官)
---
1. 创作时期
据《全元散曲》考订,应作于贯云石辞官南游期间(约1316-1320年),正值元代仁宗朝后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2. 曲体特征
3. 文人画影响
词中"遥山-芳草-残霞"的构图方式,与同期赵孟頫"书画同源"相呼应
---
1. 与宋词对比
区别于秦观《浣溪沙》"飞花轻似梦"的柔美,贯作更显疏朗刚健,体现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质
2. 日本连歌参照
同时期日本《新撰菟玖波集》中"散里"作品,可见相似的空间跳跃手法
---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贯酸斋(云石号)之词如天马脱羁"曲末三句尤见其"逸"风格。现代学者任中敏认为该作实现了"性思维与市井语言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