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9       共计: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二、词句注释

1.于以:疑问词,相当于"在哪里"

2.:白蒿,古代祭祀用植物

3.沼/沚/涧:水池/水中小洲/山涧

4.僮僮:首饰盛貌

5.祁祁:舒缓从容状

6.薄言:语助词

三、白话译文

(第一段)

何处采摘白蒿?在那池沼沙洲。采来作何用途?供给公侯祭祀。

(第二段)

何处采摘白蒿?在那山涧溪旁。采来作何用途?装点公侯庙堂。

(第三段)

发饰端庄整齐,早晚忙于公务。发饰微微颤动,终于踏上归途。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重章叠句形式,前两章通过空间转换(沼→沚→涧)展现采集范围之广,第三章转为时间维度(夙夜→还归),构成三维叙事空间。

2.意象系统

  • 植物意象:蘩的祭祀属性暗喻礼制规范
  • 空间意象:从自然水域到宗庙建筑的过渡
  • 人体意象:发饰变化暗示劳动强度

3.情感张力

表面平静的叙述中,"夙夜在公"与"薄言还归"强烈对比,体现周代女性在宗法制度下的生存状态。

五、历史背景

1.礼制语境

据《周礼·天官》记载:"祭祀共萧茅"蘩作为蒿属植物,是周代"五祀"门祭的重要祭品,本诗反映的正是《礼记》所述"祠夏禴"的祭祀准备场景。

2.社会形态

诗中"侯之事"西周分封制度下的劳役体系,《毛诗正义》认为此篇属"夫人不失职"实为贵族妇女管理祭祀事务的纪实文本。

3.考古佐证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蒿宫",与"公侯之宫"形成互证,证实蘩用于宗庙装饰的史实。

六、学术争议

1.作者身份论

朱熹《诗集传》主张"人所作"学者晁福林则根据甲骨文考证,认为应是女官群体的集体创作。

2.诗旨分歧

  • 传统注疏:赞美夫人勤于祭祀(《毛诗序》)
  • 现代阐释:反映女性劳动异化(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3.文本断代

从"公侯"称谓及用韵特征判断,当属西周中期作品,较《周南》诸篇晚约百年。

七、文化影响

1.文学传统

开创"撷兴怀"书写模式,屈原《九歌·湘夫人》"沉有芷兮澧有兰"即受此影响。

2.民俗遗存

现代河南西部仍保留农历三月采白蒿制"茵陈茶"习俗,可视作上古祭祀文化的活态传承。

3.比较研究

与《楚辞·采葛》对比可见,北方祭祀文学强调集体规范,南方巫祭文学侧重个人情感抒发。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