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09     共 2532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喜春来(中吕宫)

作者:曾瑞(元代散曲家)

原文

```

柳眉新扫蛮腰瘦,

罗带重围楚袖收。

不知何日上秦楼。

空怅望,

十二玉阑干。

```

二、注释与译文

重点词汇解析

1.柳眉新扫:以柳叶喻女子新描之眉,暗含春日意象

2.蛮腰瘦:化用"楚王好细腰"典故,指代相思消瘦

3.秦楼:典出《列仙传》,此处借指恋人相聚之所

白话译文

(闺中女子)新描的柳叶眉下腰肢愈发纤细,

束紧罗带将宽大衣袖层层收拢。

不知何时才能与情郎相会在绣楼。

徒然倚栏远望,

只见那十二曲的玉石栏杆寂寞延伸。

三、文学赏析

艺术特色

1.意象群构建:通过"柳眉-罗带-秦楼-玉阑"闺怨意象链

2.时空张力:"新扫"当下动作与"何日"的未来追问形成对比

3.数字修辞:"十二玉阑干"具体数字强化空间纵深感

情感表达层次

  • 表层:春日梳妆的闺阁日常
  • 深层:通过"怅望"字实现情绪转折
  • 终极:以静物描写收束,达成"无声胜有声"效果

四、历史语境

元代散曲创作背景

1. 该曲创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正值散曲雅化转型期

2. 曾瑞作为"会才人"其作品兼具市井趣味与文人审美

3. 同类题材对比:较之关汉卿《闺怨》的直白,本曲更重含蓄蕴藉

社会文化因素

  • 反映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的普遍苦闷
  • "秦楼"意象暗含对前朝文化的追慕
  • 女性视角书写成为知识分子情感投射的常见载体

五、学术争鸣

1.版本差异:《阳春白雪》与《太平乐府》所载末句有""""

2.作者归属:部分学者认为此曲风格更接近卢挚作品

3.词牌演变:"喜春来"在元代后期逐渐与"秋风"固定组套

六、延伸解读

1.物质文化视角:"罗带重围"元代织物装饰风格

2.空间诗学分析:阑干意象在元曲中的空间隔断功能

3.接受史研究:明代《盛世新声》对本曲的删改现象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