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文原文
曲牌名:双调·折桂令
作者:元·张可久
原文: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
二、注释与白话译文
# (1)重点注释
-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佩茱萸习俗。
- 强整乌纱:勉强整理官帽,暗喻对仕途的疲惫与敷衍。
- 明日黄花:化用苏轼诗句,指重阳节后凋谢的菊花,象征时光易逝。
- 一抹斜阳:源自秦观《满庭芳》,渲染苍凉意境。
# (2)白话译文
勉强振作面对青山整理官帽,秋空中大雁南飞,漂泊的游子思念故乡。回忆歌女殷勤劝酒、金杯交错、琵琶声声的宴乐场景。西风萧瑟中人已年老白发丛生,连蝴蝶也愁对凋零的菊花。回望天涯,唯见一道残阳、几只寒鸦掠过天际。
---
三、文学赏析
# 1.意象组合的艺术
- 自然意象:青山、归雁、西风、黄花、斜阳、寒鸦构成萧瑟秋景图,强化"倦客思家"。
- 人文意象:乌纱帽、金杯、琵琶暗示官场浮华,与自然意象形成"乐景衬哀情"对比。
# 2.情感层次解析
- 表层:游子羁旅之愁("客思家")与迟暮之悲("老去西风白发")。
- 深层:对元末官场的厌倦("整乌纱")及归隐渴望(""隐逸)。
# 3.修辞特色
- 对仗工稳:"翠袖殷勤"对"玉手琵琶""风白发""黄花"体现元曲句式美感。
- 用典自然:化用苏轼、秦观诗词,不着痕迹地深化意境。
---
四、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1.时代背景:元至正九年(1349年),作者任昆山幕僚时作,正值元朝统治末期,官场腐败。
2.个人境遇:张可久一生沉沦下僚,此曲反映其"吏隐"矛盾心态——既依赖官职谋生,又向往山林。
---
五、延伸解读
1.与同类作品比较
- 较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直白萧瑟,本曲更重含蓄对比(宴乐场景反衬孤寂)。
- 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宏大叙事相比,本曲聚焦个人生命体验。
2.文化符号意义
- 重阳节:不仅是时间节点,更成为触发人生反思的文化载体。
- 乌纱帽:元代汉人官员身份焦虑的隐喻。
---
六、后世评价与影响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张可久曲"如瑶天笙鹤"此曲尤以"丽中见沉郁"成为元散曲典范。现代学者认为其开创了"以词法入曲"河,如"蝶愁来明日黄花"兼具宋词雅致与元曲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