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水仙子
作者:乔吉(元代)
原文:
纸糊锹轻吉列枉折尖,
肉膘胶干支刺有甚粘,
醋葫芦嘴古邦佯装欠。
接梢儿虽是谄,
抱牛腰只怕伤廉。
性儿神羊也似善,
口儿蜜钵也似甜,
火块儿也似情忺。
---
注释:
1. 轻吉列:轻飘不实
2. 干支刺:干枯僵硬
3. 古邦:紧闭状
4. 接梢儿:攀附权贵
5. 抱牛腰:巴结豪强
6. 情忺(xiān):热情似火
白话译文:
纸做的锹轻飘易折难堪用,
干肉膘做的胶僵硬无黏性,
醋葫芦嘴紧闭假装贫寒。
攀附权贵虽显谄媚,
巴结豪强又怕损清廉。
性情温顺如祭祀羊,
言语甜蜜似蜜糖罐,
内心炽热像燃烧的火炭。
---
---
1.创作年代考据
约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此时乔吉屡试不第,长期混迹勾栏瓦舍,对市井少年习性观察入微。
2.社会阶层分析
讽刺对象为新兴的"吏员阶层子弟"人通过非科举途径入仕,形成特殊的"得志"。
3.文学流派影响
继承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的俚俗风格,发展出更辛辣的批判性散曲创作。
---
比较维度 | 《嘲少年》特征 | 同期作品对比 |
---|---|---|
语言风格 | 市井俚语与文人雅言混杂 | 较关汉卿更文雅,比马致远更通俗 |
批判对象 | 特定社会群体 | 不同于张可久对整体的世风批判 |
情感基调 | 冷峻嘲讽中隐含悲悯 | 有别于白朴《阳春曲》的直白怒斥 |
---
1.主旨分歧
有学者认为"火块儿情忺"体现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欣赏,但多数研究支持"整体批判说"2."伤廉"解读
台湾学者罗锦堂认为指"有损清廉"而大陆学者吴国钦主张应解作"牵连"3.文学史定位
该作被视为元散曲"类型化"成熟标志,但长期被《录鬼簿》等文献低估。
---
1.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多次化用其中讽刺手法
2. 清初金圣叹批注本现存上海图书馆
3. 当代戏曲改编版曾获"牡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