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1     共 2531 浏览

一、诗文全貌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注释精解

1.瀛洲:传说东海三仙山之一,与蓬莱、方丈齐名

2.天姥(mǔ):今浙江新昌境内山峰,道教第十六福地

3.赤城:天台山支脉,因赤色山岩得名

4.谢公屐:南朝谢灵运特制登山木屐,底装活动齿钉

5.金银台:神仙居所,典出郭璞《游仙诗》"排云出,但见金银台"6.白鹿:道教仙兽,《楚辞》有"骑白鹿而容与"的记载

---

三、现代译文

航海者谈论的瀛洲仙岛,在雾霭波涛间难以寻觅;

越人描述的天姥山景,却能在云霞中依稀得见。

这座神山横亘天际,气势超越五岳盖过赤城,

就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像要倾倒在其东南。

我因向往而梦游吴越,月夜飞越镜湖上空,

湖光映照身影,指引我来到剡溪古道。

谢灵运的旧居仍在,清波荡漾伴着猿鸣,

穿上谢公木屐,沿着石阶直上青云。

半山腰望见海上日出,高空传来天鸡报晓,

山路在峰峦间百转千回,赏花倚石不觉天色已暮。

岩泉轰鸣如熊咆龙吟,震得深林战栗峰峦惊颤,

乌云沉沉欲雨,水面雾气升腾。

突然电闪雷鸣,山峦崩塌,

仙境石门在轰响中敞开——

无底的青天浩瀚无际,日月辉映着金银宫阙,

云神们以虹霓为衣御风而行,

猛虎弹瑟鸾鸟驾车,仙人们成群列队。

正惊叹时猛然惊醒,只剩枕席不见仙境,

方知人间欢乐亦如梦幻,自古万事似东流之水。

此番离别何时再会?不如放养白鹿在山间,

待要远行便骑访名山,

岂能低头哈腰侍奉权贵,让我失去畅快胸怀!

---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全诗以"游"为线索,形成"—梦境—觉醒"三重空间:

  • 起笔以瀛洲虚衬天姥实(1-4句)
  • 主体梦境分"—见仙—惊觉"阶段(5-28句)
  • 结尾抒发"视权贵"的人生宣言(29-34句)

2.浪漫主义特征

  • 夸张想象:"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竟向天姥倾倒
  • 神话重构:融合《楚辞·九歌》的云中君与道教洞天福地
  • 视听通感:"熊咆龙吟"声波具象化为山林战栗

3.精神内核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展现三重矛盾:

  • 仙境的自由 VS 人间的束缚
  • 自然的永恒 VS 生命的短暂
  • 个性的张扬 VS 权贵的压制

---

五、文化延伸

1.道教元素解码

  • 天姥山: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载其为"鹤真人治所"
  • 白鹿意象:与《列仙传》中伯夷叔齐"骑鹿游山"呼应
  • 洞天开启:暗合道教"府开窍"修行境界

2.唐代漫游文化

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反映盛唐时期:

  • 文人通过山水漫游排遣政治失意
  • "五岳寻仙不辞远"求道风尚
  • 将地理实景升华为精神图腾的创作传统

3.后世影响

- 苏轼"空山明月"、辛弃疾"连营"受其梦境手法启发

- 现代学者考证"剡溪-天姥"路线为唐诗之路核心段

- 日本《文镜秘府论》将其列为"神仙类"典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