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小梁州
作者:贯云石(元代)
原文: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
枯荷叶底鹭鸶藏。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湖水清,江潮漾。
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
木芙蓉倒映水面菊花正黄,满眼皆是秋日风光。
枯败的荷叶底下藏着白鹭,秋风轻拂,送来阵阵桂花幽香。
站在雷峰塔边登高远眺,可见钱塘江浩荡如长练。
西湖水清澈,钱塘潮涌动,天边挂着斜月,两三行新雁正飞向南方。
---
全曲以"光"总领,构建四重空间层次:
采用"仄仄仄平平"变格句式,第三句"枯荷叶底鹭鸶藏"打破常规七字句节奏(3-1-3结构),模拟鹭鸶藏匿的顿挫感。末句"雁两三行"五字收束,余韵悠长。
---
1.创作时间推定
据《贯酸斋乐府》记载,此曲应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作者隐居杭州,常与散曲家徐再思(甜斋)唱和。
2.地域文化符号
3.社会语境
元曲发展至中期逐渐雅化,本曲体现"清丽派"特征,将市井曲牌与文人审美结合。
---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同写秋景,贯作突出江南水乡的明丽,马作渲染北方游子的苍凉,反映元代南北曲风差异。
2.对后世影响
明代梁辰鱼《浣纱记》中"江词"借鉴本曲的意象组合方式,清代《钦定曲谱》将其列为小梁州正格范例。
---
1.版本差异问题
现存最早刻本(明万历《雍熙乐府》)末句作"雁两三行"而清初《北宫词纪》记为"雁两三行"学界多倾向前者更近原作。
2.作者身世争议
贯云石作为维吾尔族曲家,其汉文化修养曾受质疑。但本曲中"金风"、""典故的精准运用,证实其"深于汉学"王国维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