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殿前欢(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
倒持手版支颐看,容我偷闲。
风鸣万壑松,云锁千山暗。
此景天教画难。
野花啼鸟,不肯放人还。
```
1.手版:古代官员记事用的笏板,"倒持"卸任归隐状态
2.支颐:以手托腮的闲适姿态,典出《庄子·渔父》
3.万壑松:化用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4.天教画难:反用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爱山亭的栏杆边,新栽的翠竹又抽高两三竿。
倒执笏板托腮静赏,且容我暂离俗务偷得清闲。
山风掠过掀起松涛万顷,流云锁住千峰暮色渐暗。
这般景致纵是丹青妙手也难摹绘。
野花烂漫鸟雀啼鸣,殷勤挽留游人不忍归还。
全曲采用"-宏观-情感"递进:
通过三重对比凸显主旨:
1.创作时期: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绍兴路吏后归隐
2.地理考据:爱山亭位于湖州弁山,宋代苏轼、叶梦得曾有题咏
3.社会语境:元代汉人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隐"文化现象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2.后世影响:
3.当代价值:
- 生态美学的前瞻性表达
- 对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