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4     共 2525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殿前欢(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

倒持手版支颐看,容我偷闲。

风鸣万壑松,云锁千山暗。

此景天教画难。

野花啼鸟,不肯放人还。

```

二、注释详析

1.手版:古代官员记事用的笏板,"倒持"卸任归隐状态

2.支颐:以手托腮的闲适姿态,典出《庄子·渔父》

3.万壑松:化用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4.天教画难:反用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三、白话译文

爱山亭的栏杆边,新栽的翠竹又抽高两三竿。

倒执笏板托腮静赏,且容我暂离俗务偷得清闲。

山风掠过掀起松涛万顷,流云锁住千峰暮色渐暗。

这般景致纵是丹青妙手也难摹绘。

野花烂漫鸟雀啼鸣,殷勤挽留游人不忍归还。

四、文学赏析

# (1)结构艺术

全曲采用"-宏观-情感"递进:

  • 起笔以竹竿细节构建空间纵深感
  • 中段"鸣"云锁"视听通感
  • 结尾移情于物,赋予自然人格化特征

# (2)隐逸主题

通过三重对比凸显主旨:

  • "手版"官场符号)与"闲"(隐逸追求)的器物对比
  • "万壑松"(雄浑)与"野花"(纤柔)的意象对比
  • "难"(艺术局限)与"不放还"自然魅力)的审美对比

# (3)修辞特色

  • 列锦手法:"鸣-云锁"时空压缩画面
  • 双关运用:""兼指景色迷人与身心解脱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绍兴路吏后归隐

2.地理考据:爱山亭位于湖州弁山,宋代苏轼、叶梦得曾有题咏

3.社会语境:元代汉人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隐"文化现象

六、延伸探讨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 同:均采用意象叠加技法
  • 异:张曲重""之乐,马曲重""

2.后世影响

  •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多次征引此曲意境
  • 清代《钦定曲谱》将其列为双调体范例

3.当代价值

- 生态美学的前瞻性表达

- 对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启示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