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3     共 2528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乔吉(元代散曲家)

原文

> 妒韶华风雨潇潇,管月犯南箕,水漏天瓢。

> 湿金缕莺裳,红妆镜里,不见鲛绡。

> 恨夜来风兼雨,病潘安鬓似琼瑶。

> 问刘郎前度来迟,云度蓝桥。

> 拚一醉留君,花外停桡,柳下停桡。

二、注释与白话译文

重点词汇解析

1.韶华:美好春光,喻指青春年华

2.南箕:星宿名,古人认为主风雨

3.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薄纱,此处指华美衣物

4.潘安:西晋美男子,借指曲中人物

5.蓝桥:典出《庄子》,指恋人相会处

全文翻译

恼恨那风雨摧残了春光,月亮被南箕星遮蔽,雨水如瓢泼般倾泻。淋湿了镶金边的莺羽衣裳,梳妆镜里再看不见华美的鲛绡衣衫。可恨这夜来风雨交加,使得病中的潘安双鬓如琼玉般苍白。试问刘郎为何姗姗来迟?只说云雾阻隔了蓝桥相会之路。索性痛饮留客,在花丛旁停船,在柳树下系舟。

三、艺术特色赏析

1. 意象群的时空构建

  • 自然意象:风雨、南箕星、天瓢(形成压抑的雨夜氛围)
  • 人文意象:金缕衣、妆镜、蓝桥(构建闺怨场景)
  • 人物意象:潘安鬓、刘郎(双重典故投射)

2. 矛盾修辞手法

  • "妒韶华""潇潇"美好事物与破坏力的对立
  • "红妆镜里"与"不见鲛绡":期待与失落的反差
  • "一醉""桡":放纵与克制的张力

3. 音乐性特征

  • 双调折桂令的平仄规律:全曲共11句,押"萧豪"
  • 顶针句式:"外停桡,柳下停桡"回环韵律

四、历史语境探微

1. 元代宴饮文化背景

此曲应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反映元代文人"以曲侑酒"的社交传统。刘梦鸾身份可能为歌伎,乔吉通过代拟闺怨题材,展现当时文人与艺伎的雅集交往模式。

2. 乔吉创作风格印证

符合其"头、猪肚、豹尾"的作曲理论:

  • 起句"妒韶华"如凤首般惊艳
  • 中段用典铺陈似猪肚饱满
  • 结尾双"停桡"豹尾劲扫

3. 同时期作品对比

与张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比较:

  • 同写离别,张曲直抒胸臆
  • 乔吉此作更重意象隐喻

五、文化延伸解读

1. 道教思想渗透

"箕"蓝桥"等意象暗合全真教"世修真",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精神寄托。

2. 性别书写研究

男性作者代女性立言的"双性视角"

  • 表面写闺阁相思
  • 深层寄托士人怀才不遇

3. 后世影响

明代梁辰鱼《江东白苎》明显继承此类雨意象运用,清代朱彝尊《曝书亭集》亦有效仿之作。

六、学术争议聚焦

1.刘梦鸾身份考:有学者认为是虚拟人物,亦有考证指向扬州歌伎

2.创作时间推定:从"病潘安"推测或作于乔吉晚年贫病时期

3."漏天瓢"释义:存在"夸张修辞"与"实写运河决堤"派观点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