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4     共 2533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多丽

标题:咏白菊

作者:李清照(宋代)

原文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

二、注释与译文

注释

1.琼肌:喻白菊晶莹如玉的花瓣

2.贵妃醉脸:典出杨贵妃醉酒后脸颊绯红

3.孙寿愁眉:东汉梁冀之妻孙寿作愁眉妆

4.韩令偷香:晋韩寿与贾充女私通获赠异香典故

5.纨扇题诗:班婕妤《团扇诗》喻失宠

白话译文

秋夜小楼寒意侵,帘幕低垂夜漫长。可恨萧瑟风雨摧残白菊玉肌。它既不似贵妃醉后的红艳,也不似孙寿矫作的愁眉。韩寿偷香、徐娘傅粉的俗艳,更无法与它的风骨比拟。唯有屈原的孤高、陶潜的淡泊,方能配其风韵。微风吹送清幽香气,堪比酴醾芬芳。

深秋时节菊枝清瘦如雪,却显依依情态。似汉皋神女解佩时的愁绪,似班婕妤题诗纨扇的泪痕。无论朗月清风还是阴雨连绵,天命使然消损其姿。纵使珍爱,不知还能存留几时?既得世人欣赏,何必追忆屈原泽畔、陶潜东篱的孤寂。

---

三、文学赏析

# (1)意象建构

全词以白菊为核心意象,通过三重对比凸显其特质:

  • 与世俗之美对比:否定"贵妃醉脸"的浓艳、"孙寿愁眉"矫饰
  • 与历史人物类比:肯定屈原的贞洁、陶潜的隐逸与之精神相通
  • 与自然现象呼应:以"月清风"与"浓烟暗雨"人生境遇起伏

# (2)艺术手法

  • 典故层叠:连续化用8处典故却无堆砌感
  • 双关修辞:"雪清玉瘦"写菊姿又喻人格
  • 情感张力:从"风雨摧残"到"人情好"豁达转变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创作时期考证

根据词中"秋阑"时令描写与"度芳姿"的衰飒笔调,学界普遍认为此词作于李清照晚年(约1135年后),其时:

  • 北宋灭亡,丈夫赵明诚病逝
  • 词人辗转江南,藏品散失殆尽
  • 白菊成为其精神寄托的物象

# 2. 宋代咏物词发展

此词体现了南宋咏物词的典型特征:

  • 寄托家国情怀(对比同期《永遇乐·元宵》)
  • 突破"庄词媚",以词体承载士大夫精神

---

五、跨文化比较

1.与屈原《离骚》互文

  • 共同使用"草美人"体系
  • 李清照将"畔行吟"转化为"何须更忆"的释然

2.与陶渊明菊花诗差异

维度陶渊明李清照
情感基调恬淡自然孤傲中见挣扎
观照方式物我两忘主客辩证
历史语境隐逸文化国破家亡

---

六、版本校勘与争议

1.异文辨析

  • "揉损琼肌"作"搓损琼肌"""更显风雨摧残的动态
  • "酴醾"版本作"減荼蘼"传抄讹误

2.词牌选择之谜

《多丽》本为长调慢词,李清照择此牌咏菊,可能暗含:

- 对应白菊层叠花瓣的形态美

- 通过复杂格律构建情感纵深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