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名:满庭芳
作者:张可久(元代)
原文:
```
剑击西风,酒浇磊块,青萍暗结愁烟。
故人何处,三十六湖船。
翠袖低垂玉笋,银筝缓按冰弦。
丹枫外,白鸥几点,飞过钓鱼滩。
```
---
1.剑击西风:
以剑劈风意象开篇,暗喻壮志难酬的愤懑。"西风"元曲中常象征肃杀时局。
2.酒浇磊块:
"块"典出《世说新语》,指胸中郁结之气,此处借酒消愁的举动凸显文人典型心理。
3.青萍暗结愁烟:
青萍(浮萍)隐喻漂泊命运,"愁烟"用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朦胧愁绪。
4.三十六湖船:
虚指手法,既暗合江南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又暗示故人行踪难觅的怅惘。
---
```
我挥剑斩向凛冽西风,借烈酒浇灭胸中块垒,
看水中浮萍笼罩着如愁绪般的薄雾。
旧日知己今在何方?或许正泛舟于茫茫湖面。
那翠袖佳人低垂纤手如玉,银筝上慢拢冰弦。
极目处,丹枫如火,几只白鸥掠过垂钓的浅滩。
```
---
表面写送别友人,实则抒发元代文人"抑下僚"钟嗣成《录鬼簿》评语)的集体苦闷,隐含着对蒙元统治下汉族士人境遇的曲折批判。
---
1.创作年代推定:
据《张小山乐府》考据,此曲应作于张可久任绍兴路吏时期(约1310-1320年),正值元仁宗恢复科举又旋即废弛的动荡阶段。
2.社会语境:
元代前期长期停废科举,文人多沉沦吏职,曲中"剑击西风"的激烈意象,实为对"八娼九儒十丐"地位的无声抗议。
3.文学流变:
该作体现了元代散曲从市井俚语向文人雅化转型的特征,用典密度较早期散曲显著增加。
---
与柳永《雨霖铃》相较: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
1."三十六湖"考:
钱南扬主张实指太湖流域,而任讷认为是虚数用法
2.末句解读分歧:
王国维认为表现隐逸之思,郑振铎则解读为对现实压迫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