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6     共 2521 浏览

词作原文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注释与译文

#注释

1.尘香:落花碾作尘土后散发的幽香,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2.舴艋舟:形似蚱蜢的小船,象征脆弱的人生载体。

3.物是人非:南渡后丈夫病逝、文物散失的实况写照。

#白话译文

春风停歇,落花成泥犹有余香,日暮时分懒于梳妆。

周遭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未及开口已泪落千行。

听闻双溪春色尚好,也曾动念泛舟解忧。

只怕那双溪蚱蜢小舟,载不动这满腹愁肠。

---

艺术手法赏析

#1.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 自然意象:“风住”“花尽”暗示生命凋零,与“双溪春好”形成乐景哀情的反差。
  • 生活意象:“倦梳头”以日常细节折射精神颓唐,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
  • 舟船意象: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称量的实体,开创“愁重舟轻”的经典范式。

#2. 语言炼字特色

  • 转折递进:“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构成心理矛盾链条,展现从希冀到绝望的情感跌宕。
  • 通感运用:“载不动”将情绪重量视觉化,影响后世如《西厢记》“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表达。

---

历史背景与创作语境

#1. 个人境遇

1135年(绍兴五年),52岁的李清照避难金华,其时丈夫赵明诚病逝九年,两人毕生收藏的金石书画“十去五六”,晚年饱尝“茕独”之苦。词中“物是人非”既指丧夫之痛,亦含文化根基断裂之悲。

#2. 时代创伤

北宋灭亡后,词人亲历“靖康之变”的离乱,其愁绪已超越个人范畴,与南渡士人的集体创伤共鸣。“欲语泪先流”的克制表达,恰是国破家亡时知识分子无言痛楚的缩影。

---

文学史地位与后世评价

1.婉约词的突破:虽属婉约风格,但“载不动许多愁”的夸张手法展现豪放气度,拓宽了女性词的表达疆域。

2.愁绪书写的范式:王国维评其“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而愁的重量化表达直接影响元曲创作。

3.现代解读视角:当代学者认为该词揭示了战乱中女性特有的生存焦虑,其情感张力具有普世价值。

---

延伸思考

1.与其他作品的互文:可与《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对照,前者愁有重量,后者愁无形状,共同构成李清照的愁绪美学。

2.文化符号意义:双溪从地理名词转化为中国文学中的“愁绪地标”,类似“阳关”之于离别。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