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
1.墠(shàn):经过整治的平坦场地,古代常用于祭祀或集会
2.茹藘(rú lǘ):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郑笺》释为"茅蒐"
3.阪(bǎn):斜坡,《毛传》注:"陂者曰阪"4.有践:行列整齐貌,马瑞辰《通释》考为"浅"之假借
(第一段)
东门外有平整的场地,茜草生长在山坡上。
你的居所近在咫尺,你的人却远似天涯。
(第二段)
东门边的栗树之下,排列着整齐的屋舍。
岂是我不思念你啊?是你从不来靠近我。
诗中"迩人远"悖论式表达,开创了中国文学"天涯"的母题。郑玄《笺注》指出:"得礼则近,违礼则远"揭示出周代礼制对人际关系的规范作用。
末章"不尔思?子不我即"自问自答形式,较《郑风·狡童》的单纯诘问更具戏剧张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1.地理定位
根据《水经注·洧水》记载,结合现代考古发现,诗中"门"当为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的祭祀场所,1988年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陶文可佐证此说。
2.创作年代
从"墠"的使用频率判断,应属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作品。李山《诗经析读》指出,这种平整场地的描写与《小雅·甫田》的"倬彼甫田"时代关联性。
3.礼制内涵
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载:"有社稷者,墠而祭之"场景可能暗讽贵族阶层礼崩乐坏的人际关系,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的郑国政局动荡相呼应。
1.主旨分歧
2."践"字训诂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主张读为""为"安"当代学者扬之水则通过青铜器铭文考证,认为当释作"严整之貌"### 七、文化影响
1.文学传承
2.民俗演变
河南新郑地区至今保留"东门祭"习俗,学者认为其源头可追溯至诗中描述的祭祀场景,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古希腊萨福残篇31首("他如天神般坐在你面前")相较,两者同样运用空间距离表现心理疏离,但《东门之墠》更强调礼制约束下的含蓄表达,体现华夏文明的伦理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