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5     共 2525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忆秦娥

作者:范成大(南宋)

原文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

二、词语注释

1.楼阴缺:楼阁阴影的缺口处,指月光透过建筑间隙投射的区域

2.阑干影卧:栏杆的影子平躺在地面,化静为动的拟人手法

3.金虬(qiú):铜制龙形漏刻,古代计时器具,此处指更漏声响

4.灯花结:油灯芯燃烧时结成的碳化结晶,古人视作吉兆

5.片时春梦:典出岑参《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短暂的美好

---

三、白话译文

(上阕)

楼阁的阴影裂开缝隙,

栏杆的影子斜卧在东厢月下。

这东厢房的月色里,

漫天风露浸润,

杏花开得如雪般皎洁。

(下阕)

隔着夜雾传来更漏的呜咽,

罗帐内灯火渐暗却结出灯花。

灯花爆裂的刹那,

片刻春梦萦绕,

梦见了辽阔的江南天地。

---

四、文学赏析

# 1. 空间建构艺术

  • 垂直维度:通过"楼阴缺"到"花如雪"的视线移动,完成从建筑到自然的空间延伸
  • 光影对比:月光与灯火的明暗交织,强化""""视觉张力

# 2. 时间意象群

  • 自然时间:"厢月"到"风露"夜渐深沉
  • 人文时间:"虬咽"的漏声与"花结"构成时间流逝的双重隐喻

# 3. 情感表达特征

  • 含蓄美学:通篇未直言离愁,但"帏黯淡"与"江南天阔"形成封闭空间与开放视野的强烈反差
  • 梦幻现实:末句化用岑参诗意,将实景描写突然转入梦境,体现南宋词人典型的逃避心理

---

五、历史背景

# 1. 创作年代考据

此词应作于范成大任静江府(今桂林)知府期间(1173-1175),其时南宋与金国处于"乾道和议"后的相对和平期,但词中"江南天阔"仍透露出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 2. 词牌流变

《忆秦娥》本为唐教坊曲,李白创调后多用于抒写悲壮情怀。至南宋,范成大等词人将其改造为表现婉约情思的载体,本词下阕的细腻描写正是典型体现。

# 3. 文学史定位

作为"四大诗人",范成大的词作兼具:

  • 江西诗派的炼字功力(如""动态捕捉)
  • 婉约词派的意境营造(雾、月、灯等意象组合)

---

六、跨文本比较

1.与姜夔对比:同写江南风物,姜夔《扬州慢》显"黍离之悲"本词则更重个人化体验

2.与陆游对比:陆游《钗头凤》直抒胸臆,本词则继承周邦彦"郁顿挫"的表达方式

3.后世影响:清代纳兰性德《忆秦娥·龙潭口》在结构上明显借鉴本词的时空转换手法

(全文共计2187字)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