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1 浏览

篇名与原文

篇名:有狐(《诗经·卫风》第十五篇)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采集)

原文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

词语注释

1.有狐:狐狸意象,或喻孤独行者,或象征求偶(学界存疑)

2.绥绥:迟缓独行之貌,《毛传》释为"匹行貌"3.:卫国水名,今河南淇河

4.梁/厉/侧:分别指石桥、浅滩、河岸,空间递进结构

5.裳/带/服:衣物缺失象征生存困境,三章递进强化

---

现代译文

(第一章)

狐狸独自缓行,徘徊在淇水桥头。

我心满怀忧愁,那人没有下裳。

(第二章)

狐狸独自缓行,游走在淇水浅滩。

我心满怀忧愁,那人没有衣带。

(第三章)

狐狸独自缓行,踟蹰在淇水岸边。

我心满怀忧愁,那人没有衣衫。

---

文学赏析

#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仅换六字,通过"→厉→侧"裳→带→服"的空间与物件转换,形成情感叠加

2.比兴手法:以孤狐起兴,既可解读为女子忧心男子无衣,亦可理解为游子自伤

# 主题争议

  • 婚恋说(传统观点):妇人担忧远征丈夫缺衣少裳
  • 悯时说(清代方玉润):讽刺卫国贵族不恤民艰
  • 孤独说(现代研究):个体存在困境的哲学表达

---

历史背景

1.地理考据:淇水流域属卫国故地(今河南鹤壁),该诗或产生于卫懿公(前668-前660)统治时期

2.社会语境

  • 卫国屡遭狄人侵扰,民众流离
  • "无裳"现象反映底层物资匮乏

    3.诗经定位

  • 汉《毛诗序》归为"时"之作
  • 朱熹《诗集传》认为"妇人忧其夫"

---

跨学科解读

1.人类学视角:狐狸在先秦文化中兼具祥瑞(《山海经》)与淫媚(《周易》)双重象征

2.服饰考古:春秋时期麻织品为主,"无裳"直指御寒物资短缺

3.生态批评:淇水环境的文学再现,反映周代中原水系生态

---

学术争议

1.主角性别

  • 传统注疏假定抒情者为女性
  • 当代学者崔存明提出"中立"

    2.狐狸隐喻

  • 闻一多考证与生殖崇拜相关
  • 日本学者白川静联系巫术信仰

---

文化影响

1.后世化用

  • 李白《白头吟》"水汤汤"意象来源
  • 曹植《洛神赋》空间叙事借鉴

    2.现代诠释

  • 2021年故宫"诗经特展"将其作为民本思想案例
  • 台湾云门舞集改编为当代舞剧《狐悲》

---

研究建议

1. 对比分析《王风·君子于役》的"忧思"差异

2. 结合安阳殷墟出土狐骨,探究商周动物观念变迁

3. 关注清华简《耆夜》新见狐意象记载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