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1     共 2520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

二、词句注释

1.信彼南山:"信"通"伸"形容山脉延绵之貌;南山指终南山

2.维禹甸之:大禹治水时开辟的土地,"甸"即治理

3.畇畇原隰:畇畇形容田地平整,原隰指高平之地与低湿之地

4.曾孙田之:周王自称"孙"此处指周王亲耕

5.疆理:划分田界与沟渠,"南东其亩"指顺应地势的田垄走向

(共包含32处重点字词注释,此处节选关键部分)

三、现代译文

终南山脉延绵不绝,

大禹曾在此治水垦荒。

平整的高地与洼地啊,

当今周王亲自耕种。

划分田界修整沟渠,

田垄走向顺应地形。

天上阴云密布,

雪花纷纷扬扬。

细雨绵绵滋润,

土地湿润肥沃。

雨水充沛充足,

滋养我辈百谷。

(完整译文共24行,保持四言古诗体例)

四、文学赏析

# 1. 结构特征

全诗六章,采用""的手法直陈其事:

  • 前两章写自然地理与农耕场景
  • 中间两章过渡到祭祀准备
  • 后两章聚焦宗教仪式

# 2. 艺术特色

  • 空间叙事:从宏观的山脉到具体的祭品,形成由远及近的视觉推移
  • 双线结构:明线写农事活动,暗线贯穿祭祀主题
  • 感官描写:"苾苾芬芬"叠词强化祭祀现场的嗅觉体验

五、历史背景

1.成诗年代:学术界普遍认定为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世纪)

2.地理指向

  • 南山即终南山,周代王畿南界
  • "南东其亩"周代井田制特征

    3.祭祀制度

  • "骍牡"(赤色公牛)符合周人尚赤传统
  • "鸾刀"为专用祭器,见《周礼·考工记》

六、文化阐释

1.天人关系:通过"雪-丰收-祭祀"因果链条,体现周人"敬天保民"思想

2.政治隐喻

  • "孙"称谓强化周王作为天、人中介的地位
  • 农耕与祭祀并重,彰显"大事,在祀与戎"3.农业文明:诗中详细记载的农事流程,可视为早期农业操作手册

七、学术争议

1. 作者归属问题:

- 《毛诗序》认为属"豳风" - 现代学者多归为"小雅"篇

2. "中田有庐"释义:

- 传统解为田中茅舍

- 郭沫若考证"庐"当为""葫芦)

3. 祭祀对象分歧:

- 郑玄注指祭天

- 朱熹《诗集传》认为祭祖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